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多重人格」?解開「多重人格障礙」17個秘密

「多重人格」是一個常見的名詞,每隔一段日子便會出現在電影、劇集、小說、報刊或網路討論區裡。譬如《24個比利》、《變身情人》(Kill Me Heal Me)以至最近的《分裂》(Split)等等,大家可能都聽過,但很多人並不真正瞭解什麼是多重人格。現實中的多重人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治療室裡「多重人格」的故事

小美在一個家教甚嚴的環境下長大,父母對她常常有很高的期望,也很重視家聲和面子,她在家中總不敢輕易流露情感。她今年30歲,已是一個成功的專業人士,但她總受失眠和情緒問題困擾,被診斷有「抑鬱症」,到診所看診多時也沒有改善。

有一次,公司裡一個年長的同事靠近跟她說話,她突然感到非常驚慌,瑟縮在桌下,喃喃自語:「對不起!叔叔,不要打我了!對不起!」事後,她便不時閃現一些惡夢和視覺畫面,看著自己小時候被長輩打的經歷。

最近,小美告訴醫師,她常常發現自己家中有很多新衣物和玩具,卻沒有印象這些東西從何而來,這些衣物都是她平常不會穿的款式,而且她已很多年沒有玩玩具了。不僅如此,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在騎車通勤途中,腦海中常有個小孩子的聲音,叫她往前面的車子撞上去;在與客戶通電話時,又有另一個聲音,在旁邊下指導棋,讓她很難聽見客戶的聲音,就好像在三方通話。這些聲音曾經「跑出來」佔領了她的身體,讓她失去了意識,當她「醒來時」便赫然發現自己竟身在夜店裡,穿著奇怪的衣服……

醫師經過深入評估,告訴小美,原來她患上的是「多重人格障礙」……

關於「多重人格」,你該了解的17個秘密

小美的故事,其實並不罕見。她出現多方面的情緒和行為問題,藥物治療對她作用不大。她突然「回閃」自己小時候被打的經歷,這是創傷倖存者常見的解離症狀;她發現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失去記憶、聽到腦海裡出現聲音等等,這些都是多重人格障礙常見的臨床表現。

難道多重人格不只是電影和小說裡虛構的東西?我們認識的人也可能是多重人格障礙患者?患上多重人格,可以康復嗎?

本文針對一些常見的問題,提供一些資訊,供大家參考。也許,當您進一步了解多重人格之後,您也願意出一分力,藉著您的生命,發揮您的影響力,一起改善我們的社會!

什麼是「解離」?這跟多重人格有什麼關係?

「解離」,英文是dissociation,意思是我們整合自己身心經驗(例如:情緒、感受、身體活動、記憶、身份)的過程中出現障礙[1, 2]。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有可能出現解離經驗,這是我們身心面對創傷和壓力時的自然反應,解離亦可以是非病態的。例如:

  • 一個人發白日夢時,聽不到別人正在跟自己說話
  • 當一個人太專注於工作時,他可能就沒有感覺到肚子餓 
  • 一個人受驚過後,無法回憶起先前發生過的事情 
  • 一個受虐的小孩子,覺得被虐待的人並不是自己

解離症狀常見於創傷心理障礙患者(例如:創傷後壓力症[PTSD]、急性壓力症[ASD]、邊緣人格障礙障礙[BPD]、解離症)身上。

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MPD),有時被稱為人格分裂症,現時學名是解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就是病態解離的極端表現──連記憶和身份認同都出現重度的病態解離。換言之,DID的主要特徵就是嚴重的病態解離,儘管病態解離也可能出現在非DID患者身上。

現實中有多重人格障礙(即DID)嗎?

DID是國際精神醫學診斷手冊DSM-5 [1] 和ICD-10 [3] 皆正式承認之精神科診斷,在DSM系統裡,DID被分類為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的一種。在1994年之前的DSM中,DID被稱為多重人格障礙。此外,DID已經是一個具信度和效度的診斷 [4, 5]。因此,這當然是真實存在的。

多重人格,跟「精神分裂症」一樣嗎?

多重人格障礙(即人格分裂症、DID),跟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兩個不同的精神科診斷。雖然兩者有一些相似或共通之處,但兩者也有一些定義上的分別。DID患者的關鍵症狀是「解離性失憶」和「身份認同轉變」,這兩種症狀並非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狀。值得一提的是,DID和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很可能出現幻覺、幻聽等症狀 [2]。

DID是否非常罕有?

近30年來已有很多針對DID的流行病學研究。回顧多個不同地區、文化的報告,學者指出DID在一般人口的盛行率約為1% - 3%,而DID亦可能影響著0.4% - 14% 精神科住院病人 [6, 7]。然而,在現實中,DID患者常常被誤當成其他精神病 [6]。

病態解離只出現在特定的文化裡?

DID的核心是病態解離。儘管很多人認為病態解離是北美文化獨有的現象,但創傷與解離領域的學者有不同的發現。嚴重的病態解離和DID,不僅出現於美國和加拿大,也可見諸全球多個文化和地區,包括土耳其、荷蘭、韓國、日本、台灣等地 [7-11]。

關於DID的病例,可見於16世紀的歐洲 [12],而在古代中醫文獻裡也能發現到病態解離的臨床現象 [13]。因此,病態解離似乎是一個跨文化的人類現象。

多重人格障礙患者是否有多於一個人格?

事實上,多重人格障礙涉及的是人格結構的解離,換言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跟所有人一樣,只有一個人格。每一個解離出來的「人格」,我們稱之為「交替人格部分」(alternate personality state)或「交替身份」(alternate identity)──儘管他們可能有不同的年齡、性格、性別、喜好、記憶、行為等等。所有交替人格部分加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人格。這也是為什麼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將多重人格障礙(MPD)改名為解離性身份障礙(DID),因為患者並沒有多於一個人格,而是身份認同上出現解離。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多重人格嗎?

如上所言,每個人只有一個人格。我們或者或少都會有些解離的經驗。有時候,我們生活中彷彿有著很多不同的角色,或者覺得內心有些衝突,這些都是正常的;DID患者出現身份認同方面的重度解離,無法控制由哪一個「身份/人格部分」控制身體,而提取記憶的過程也受阻,這些都是病態解離的表現。

DID患者都一定受過侵犯嗎?

在一個296 名DID患者樣本裡,93% 報告了童年肢體虐待或童年性侵犯的經歷 [14]。事實上,大部分DID患者都曾在童年遭遇複雜創傷。不一定是虐待或侵犯,家庭暴力、言語暴力、疏忽照顧、缺乏父母的愛、朋輩欺凌、醫療創傷、不良的教養等等,都可以造成深遠的創傷。

創傷跟解離有什麼關係?

當一個人遭遇創傷和壓力時,如果這些身心經驗難以承受,可能一時無法整合於人格結構之中,這個「無法整合」的過程便是解離了。

譬如車禍倖存者,可能難以承受車禍的驚慌情緒和痛苦記憶,便失去了車禍時的記憶,並出現惡夢、回閃等症狀,患上PTSD,這便是一種病態解離了。

如果一個人年紀尚幼時、人格未發展成熟時,便遭受長期的痛苦(例如:家暴、言語暴力、缺乏安全感的成長環境),他/她可能便難以整合這些身心經驗,甚至覺得被傷害的人並不是自己,這便是DID患者自我防衛機制之始。

創傷造成人格的整合過程受阻(即解離)。根據一些學者的觀點,從一般的ASD、PTSD,到複雜型PTSD、BPD、其他解離症,至嚴重的DID,都同樣涉及結構性人格解離(structural dissociation of the personality)[15]。創傷後的身心症狀,主要都是解離性質的。

1
2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