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不得丟東西、雜物堆滿屋...「儲物症」是一種病,3步驟讓他斷捨離!

許多長輩捨不得丟東西、雜物堆得滿屋子,可別以為很正常,原來這也是一種病!其實每個人多少都有些囤積慾望,到底怎樣才算是「儲物症」?儲物症是否會伴隨「憂鬱症」呢?身為家人又該如何幫助家中愛囤積的長輩「斷捨離」?以下專訪專家為您解惑。

儲物症是捨不得丟東西 造成生活社交功能損傷

早期稱為強迫性囤積的「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過去屬於強迫症範疇,2013年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5)才正式新増儲物症的診斷項目。專長強迫症、儲物症的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黃政昌副教授指出,儲物症通常具有以下3項特點:

特點1》難以捨棄物品 

從一般人的角度來看,只是價值低廉或沒有意義的小東西,但當事人就是無法丟棄。

特點2》強烈想要保存物品 

當事人不僅捨不得丟棄這些物品,也擔心一旦丟了之後,某一天會需要用到而後悔不已。

特點3》居住場所擁擠凌亂 

當東西越積越多,居住場所變得凌亂不堪,原本的床鋪、沙發等擺設,都被堆積如山的東西遮蓋住,無法正常使用房屋。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東西捨不得丟,但囤積的慾望或行為必須造成臨床、主觀的痛苦,或導致生活、社交、職業功能的損傷,且排除生理疾病引發,才算是儲物症。何謂「排除生理疾病引發」?生理疾病像是失智症發作,不記得已買過這東西,以致重複購買而囤積,或無法以其他疾病進行更好的解釋,像並非因中風而無法妥善整理家裡,造成一團亂。

愛囤物 退休獨居老人居多

一般而言,儲物症以中老年人居多,黃政昌副教授指出,尤其是處於空巢期的退休獨居老人,缺乏人際社交活動,心中難免有些失落,便容易將情緒投射在擁有物品上,從中獲得某種控制及安全感。且有研究指出,愛囤積的個案早年是在沒有好好被愛的生活中成長,較無安全感,到了中老年階段,心中那位受過傷的孩子再次被引發出來,以擁有物品來滿足空虛與孤獨。

來源:大家健康雜誌

儲物症常與憂鬱症合併出現

愛囤積物品的長輩似乎也有一些憂鬱症的症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淑花表示,有些儲物症個案確實伴隨著「憂鬱症」症狀,如果個案連續兩週以上,幾乎每天都出現情緒低落、失去快樂感;食慾或體重改變;失眠或嗜睡;精神激動或遲緩;無價值感或罪惡感;認知能力下降,專注力變差,忘東忘西,難下決定,家人應盡快帶他就醫。

黃政昌副教授指出,「憂鬱情緒不等於憂鬱症」,憂鬱情緒是短暫的;且強度較低,而憂鬱症的不適症狀一定長達兩週以上,且強度較高。即便出現憂鬱症狀,仍需醫師判斷,排除憂鬱不是因為身體疾病、物質、藥物濫用所引發,才能確診為憂鬱症。

斷捨離 一步一步慢慢來

有些家人受不了滿屋子堆積著信件、報紙、衣服等物品,會趁囤積者不在,偷偷地把東西丟掉,小心可能因此掀起一場家庭風暴!李淑花醫師提醒,任意丟棄囤積物等於侵犯個人隱私,不尊重當事人。 

黃政昌副教授也指出,這些看似無價值的囤積物品,對於當事人來說十分重要,如果未經同意,擅自清除囤積物,必定讓當事人產生氣憤反應,甚至是憎恨,彼此關係決裂,絕對不建議這麼做!

想辦法增加囤積者的病識感、增加改變動機,是協助斷捨離的關鍵所在,但也是最困難的部分。黃政昌副教授和李淑花醫師提出幾點建議:

1
2
單頁閱讀
大家健康雜誌

大家健康雜誌

查看全部

大家健康雜誌

大家健康雜誌》關心你健康的大小事,體貼你情感的生活,《大家健康雜誌》是屬於你的健康幸福誌!

大家健康雜誌》是一本適合大眾學習身體自我保健的健康雜誌,廣受專家、學者推薦肯定!每期內容都有一個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健康主題做為報導,讀者可以透過深入淺出的文章,獲得實用的保健常識。

大家健康雜誌》除了有實體雜誌外,亦有書籍出版。多年來,出版不少與醫療保健、心理勵志、公共衛生等類別的好書,並著重在「知性」、「啟發」、「實用」的連結。《大家健康雜誌》用心於每一期的雜誌,並製作每一本好書,讓讀者用「悅」讀,耕耘自己身心靈的健康。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