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亂跑!」禁止再多次都沒用?一個奶爸靠「大禹治水」故事,養出孩子好性格

撰文者: 文:BabyHome部落客 貓熊老爹2017-08-31

聽過身邊一些結婚多年仍未當父母的朋友說,因為小孩很吵,所以討厭小孩、不打算有小孩。貓熊老爹從結婚前就非常喜歡小孩,雖然也同意小孩歡起來就是各種雞犬不寧,但童稚的天真單純完全可以掩蓋過這個缺點。何況自己有了孩子之後,似乎就能理所當然地理解,吵鬧本來就是小孩身心發展的必經過程,所以這個缺點就變得更微不足道了。 

事實上,仔細觀察後我們可能會發現,有的時候孩子失控,吵的不是孩子反而是大人。像是吼小孩不要幹嘛幹嘛,不可以怎樣怎樣的,而大多時候這些聲音比起孩子的嘻鬧聲更是繞樑三日不絕於耳。這同時也是很多爸媽在親子相處的痛點,禁止的事情講一次沒用、兩次沒用,聲音就要更大,口氣就變更差,弄得好像全世界都知道這個行為不可以,就只有那個小孩不知道似的。我想這多少也造成「小孩很吵」這樣的刻板印象,畢竟一切起因還是孩子。 

那我們先看看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看完之後,或許可以在自己的教養方式加入新的觀點,也會覺得很多問題其實幾千年前的人就已經有答案了,只是我們有沒有覺察到而已。 

大家小時候一定都有從課本或故事本上認識禹,他讓人印象深刻的主要就兩件事,第一他是搞水利工程的,第二他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這邊要講的重點和第一個較有關,而水利工程又得從他爸說起。話說四千多年前的中原,大河大川常會因為山區融雪造成氾濫,發生洪水侵襲鄰近的村莊,長年以來不堪其擾,部落決議後就撥了一筆預算,派了禹的爸爸「鯀」接下整治河川的任務。 

鯀用了最直接的方法「防堵」,就是水來土掩,哪裡水多就堵哪裡,但是洪水的力量遠超預料,一旦暴發,任何堤防、土牆都跟紙糊的沒兩樣,鯀用多少東西堵,就被沖掉多少,連他偷來的防堵神器「息壤」也沒派上用場,搞了九年都沒什麼成績,當時的部落領導「舜」就把鯀流放蠻荒之地,命他此生不得回來,然後再叫鯀的兒子禹接手。 

禹想說:我的老天鵝,我爹去治水治不好被你搞掛,然後你現在竟然還要我去治水?但這可是最高領導的意思,拒絕了可能自己和家人都沒好下場,寶寶心裡苦但寶寶怎麼能說,只好硬著頭皮幹了。有了前車之鑑,禹明白用同樣的方法,只會重蹈覆轍,便先帶一群人,花了些時間進行地形地貌的勘查,仔細研究真正有效的方法。勘查結束後,禹打算以「疏導」來代替防堵,遂編制報表申請預算,動用龐大的人力物力,在這些河川的主流旁邊開挖了許多支流,讓暴增的河水有管道可以分流出去,就不會有潰堤的危機了。 

這個方法確實奏效,從此洪水案件比例逐年降低,卻也花了他十三年的時間,才將主要氾濫地區全部整治完成。傳說他這段時間起早貪黑、夙興夜寐,除了睡覺以外的時間都在現場指導、監工,曾有三次經過家門都沒能進去和家人團聚。這也是理所當然的,當時身負重任接了這麼一個燙手山芋,老爸又因為失敗遭驅逐,家人對禹的期望一定很高,回到家想必會被三姑六婆五姨二嬸問東問西的,耳根子肯定是清淨不了;那還不如全心全意致力工作,功成之日再好好享受天倫之樂,為時未晚。 

事實證明禹的堅忍是對的,他的治水成果不但幫助了很多人,舜也因為這項功績而將領導的位子禪讓給他,成為史上第一個水利工程師轉職為部落領導人的先例;於是夏朝因而創立,中華文化第一個封建王朝也就這樣開啟了。 

我忘記第一次知道這個故事是從課本還是故事書了,當時還不是很懂寓意何在,直到現在當了爸爸好幾年之後,才明白裡面傳達著很重要的教養觀念,就是「防堵」與「疏導」這兩件事。 

當了爸媽都不會有例外,在教育小孩的過程一定有「必須導正行為」的時候,特別是被我們認為「危險」、「沒規矩」、「侵犯他人」的行為,像是靠近瓦斯爐、在公共場合大叫、在捷運上亂跑、胡亂拿店內的商品,或是對別人動粗,我們就會說「不要過來!」、「不要叫!」、「不要亂跑」、「不要亂動東西!」、「不要打人!」……但老實說,真的有用嗎?通常孩子聽了一次還是繼續,直到我們的語氣比較嚴厲甚至語帶威脅,他們才可能停止,不過再犯的機率很高,接近100%。 

說穿了,我們的方法和鯀一樣,就是直接的防堵,禁止孩子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結果如何呢?孩子可能當下會受到嚇阻而停止,但只是害怕受責,表面服從,並非真心認為那個行為是錯的,等到爸媽沒注意或不在身邊,仍然會再去做,根本達不到矯正偏差行為的目的。我們常在社會新聞看到有兒童在家中玩火、玩窗簾、靠近窗戶而釀成意外甚至憾事,或許也和家長糾正行為的方式有關。 

其實有時候我們自己多少也明白說了沒用,但好像是一種「至少要給別人知道我有在管小孩,不然隨時都可能被po網爆料說我是恐龍家長」的心態使然,就必須做做樣子應付旁人,實在辛苦。 

那既然橫豎都要說,建議試試禹的方法,開條支流把孩子的偏差行為和負面情緒「引導」過去,像是「到客廳玩」、「坐在椅子上」、「店裡的東西用看的就好」、「有事情慢慢說」之類的,告訴他們清楚的指令,再找機會告訴他們亂跑、亂拿東西、打人是不對的,循循善誘矯正行為。 

很多教養專家提倡在當下「轉移注意力」,也是建立在這個概念之上的。以幼兒心理狀態來說,一天到晚聽到的都是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碰,潛藏在血液裡的叛逆因子早晚有爆發的一天,開始聽到什麼就在那邊不要不要的。因此減少對孩子說「不」的機會,也可以降低他們說「不要」的頻率。 

或許「引導」比「禁止」更花時間,但孩子本來就不是機器人,教養也不是能夠立竿見影的事,若能確實達到目的,對孩子的人格養成有正面幫助,多花點時間絕對是值得的,禹不也是比老爸多花了四年,才換來老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的太平社會嗎? 

自從在社會打滾了幾年之後,逐漸領悟到每件事情都有適合的節奏,該急的事不能等,急不得的事就要慢慢來。以開車為例,有些平面路段只能開40以下,在高速公路就一定要開到60以上(小提醒:內線是80喔),不照這個速度,既危險又會吃罰單。貓熊老爹以為,教育就是一件急不來的事,養成孩子的良好性格沒有捷徑,靠的就是照顧者的耐心和毅力。 

如果你在教養上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很聽話,那非常恭喜你,你不只上輩子燒好香,前十八代祖宗想必都是大善人;反之,如果偶爾會思考該用什麼方式和孩子說話,不妨參考看看吧~ 

小檔案_BabyHome部落客 貓熊老爹

一個喜歡運動、寫作、唱歌、下廚的阿宅,在2013年夏天,正式登入「老爸ONLINE」,從此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風景,像是在鏡子裡看到久違的黑眼圈及傳說中每個大叔都會有的大肚腩,貓熊老爹就此誕生了~希望在這裡分享生活大小事的同時,也能當個愈來愈好的老爹。

專欄簡介_BabyHome寶貝家庭親子網


華人爸媽關注度第一的親子社群媒體BabyHome,長期以來提供友善交流平台和多元服務,擁有百萬媽媽網友齊聚貢獻社群力量,成為父母眼中最具指標性的親子社群網站。www.babyhome.com.tw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