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長壽:就算對疾病束手無策,只要醫師願意握著病人的手支持他,就是人間活菩薩

圖片來源:公益平台

近日,在一個與醫生朋友們聚會的場合中,巧遇目前在史丹佛大學做研究的王智弘教授[1]。言談中,我們的話題觸及快速發展的電腦科技,對醫療設備所帶來的重要影響。

王智弘教授舉例,過去若想要培訓一個年輕的醫師,能夠以聽診器來判斷心臟的雜音,這樣的能力,往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與經驗的磨練才有辦法形成;然而今日由於電腦廣泛運用大數據的經驗,幾乎猶如偵測器一般敏捷,能在短時間內快速且正確地判讀資訊。

他做了一個比喻,在盤尼西林還沒發明以前,許多疾病對醫生來說其實是束手無策的,所以那個時候的醫生所扮演的角色,絕大多數是握住病人的手,提供心理支持與安慰的力量;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一個人的經驗值,已經抵不上電腦運用更寬廣的經驗值,他說就連醫生最主要的診斷專業工作,將來可能都可以交由電腦處理,而醫生的主要工作,也將會再度回到盤尼西林還沒發明以前的年代──握著病人的手,看著病人的眼,給予同理與撫慰的力量。

這一席對話,不禁讓我再次想起,數年前我看過的一本由黃達夫醫學教育基金會與天下文化合作發行的《最稚齡的科學》,這本書是由美國最重要的醫學教育家和科學思想家──路易士‧湯姆斯醫師(Dr. Lewis Thomas)所寫的觀察手記。路易士‧湯姆斯醫師的一生橫跨醫療照顧、醫學研究、醫學教育、社會服務,以及醫學院、醫院等行政工作,在書中他描述到影響他生命最重要的兩個醫師典範,一位是他那開業的醫生父親,另一位則是視病如親的醫學會理事長。

路易士‧湯姆斯醫師回憶起在那個沒有盤尼西林的時代,他經常在寒風颼颼的冷冬、家家戶戶已經沉睡的半夜裡,聽到家中的電話突然響起,接著他的父親與電話另一端的人,在一段簡單的對話後,便掛下電話、嘆口氣,接著就開始穿上衣服和鞋子,開車前往病人的家中訪視。有時候,這樣的電話會一個晚上來上好幾通,他的父親從來沒有拒絕過任何一次這樣的召喚,即便他心裡明明知道,自己並沒有能力可以改變病人的狀況,但是讓病人減少痛苦,感覺到有人在他身旁,給他支持的力量,卻是他的父親在那個時候唯一能夠做到的事情。

另一位典範,是路易士‧湯姆斯醫師在一次到密西西比醫學年會演講時,發現即將接任當地醫學會理事長的醫師,竟然在自己的就職典禮中缺席,這理當是他從事醫療服務最榮耀的一刻;直到晚宴結束後,這位醫師才趕了回來,他對於自己的不在場表示歉意,因為就在交接儀式即將抵臨之前,他接到他的一個老病人的家屬來電,告訴他病人已經瀕臨死亡垂危之際。

這位醫師在面臨自身最高榮譽與病人需要的關鍵抉擇,最後他選擇義無反顧地走向他的病人,因為他深切明白在這樣的時刻,病人家屬有多麼需要他的協助,所以不得不錯過這場就連他自己都殷殷盼望、整整等待了一年的盛重表揚大會。這令人敬仰的一幕,真真實實地為作者上了一堂身為醫師最重要的課程,也深深影響了他一生為醫的態度!

隨著年齡日漸增長,一次又一次地面臨親人至友與死神拔河的過程,總讓我見證到作為一個醫生的偉大!醫生,除了必須擁有高超的智慧與精準的判斷能力外,更須具備超凡的抗壓力與同理心。這樣的要求與標準,即便是以服務業為終身事業的我,可能都無法做到,除非背後有一股強大的熱忱與使命感在支撐,然而,我卻在我的好朋友黃達夫院長,以及許許多多我過去接觸過的優秀醫生朋友身上,看見了這種特質!

圖片來源:dreamstime

黃達夫院長曾說:「當我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最好的紓解方法,就是去巡視病房。」善哉斯言!身為一位醫者,當他看到在生死邊緣掙扎的病人時,哪裡還有任何一件事情能比眼前所看到的事情更困難的。所以,我總是告訴年輕的醫生朋友們,請好好珍惜你們所擁有的這份神聖工作,你們的角色與位置,可說是僅次於上帝,特別對病人及家屬來說,在那個當下握著病人手的你們,對病人與家屬來說,你們可是人間的活菩薩啊!

年輕時,我曾一度幻想著從事音樂指揮的工作,但當我深入了解一個指揮家的養成背景之後,我很快就打消了這個念頭,重新將自己定位為音樂的欣賞者與贊助者,並樂在其中。對於從事醫師這項神聖的職務,我也有著如同對擔任音樂指揮一樣的感慨。有時我甚至於在想,如果除去我現在所做的工作,上天若還能容許我在生命中有另外一個選擇,那麼讓人望之彌遠、仰之彌高的醫生一職,肯定是我最嚮往、也最佩服的一項人生志業了!

[1]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智弘,小兒科醫師,曾著〈一個臺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

本文獲「醫病平台」授權轉載,原文出處《民報》

專欄簡介_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專欄文章列表>>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查看全部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歡迎賜稿!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