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病人,存活率高達9成!開刀前,陪口腔癌患者乾一杯的第一名耳鼻喉科醫師
攝影:張家毓
10年前林口長庚耳鼻喉科的候診區,一位中年男性病患提了一手啤酒,等著最後叫號,他平常菸酒、檳榔不離身,已罹患第2期口腔癌。當主治醫師康仲然詢問他是否決定接受手術時,他竟把6罐啤酒放到桌上豪氣地說:「麥幫阮開刀、先尬阮喝酒」,康仲然二話不說,拿起啤酒就喝,即使只是一小口啤酒,卻大大地感動病患,願意遵照醫囑乖乖治療。
康仲然的老師,台北長庚耳鼻喉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李學禹講述這段故事,在他眼中,「同理心」是康仲然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專注口腔癌的醫師並不容易,因為癌症是耳鼻喉科中最難處理的疾病,而這些病患又多是社經地位相對弱勢的一群,病患逃避治療、甚至提出「不算合理」的喝酒要求,康仲然卻願意放下身段幫助病人。
在《良醫健康網》近4萬多名網友的票選中,獲選為「耳鼻喉科」第一名好醫師評價的康仲然,是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頭頸部腫瘤科主治醫師,光是早上一個門診通常都超過50位病人,且全部是癌症病人,最快都要看到下午近2點。這麼龐大的醫療服務量、解釋了為什麼林口長庚是全台灣最重要的口腔癌醫院之一。
放著開業的大錢不賺,跑回最累人的頭頸部腫瘤科服務
「頭頸部腫瘤科從以前到現在都是耳鼻喉部裡面最缺人的,確實也很累。」康仲然說,目前林口長庚有6個頭頸部腫瘤科主治醫師,每周要為15到20個口腔癌病人開刀,一台刀快的話半小時、慢的話3小時,健保給付都是2萬多點。
「我有短暫在外面開業過,收入當然有差,但就是想回醫院。」收入差異之大、康仲然即使多次被問起也堅持不願多談,「金錢會說話(Money talks)」、但康仲然選擇沉默的不去渲染這些數字,因為口腔癌病人的人生無以計價。
康仲然說自己從小鼻過敏,看過好幾個耳鼻喉科醫師、感覺特別親切,住院醫師訓練時選科就這麼選下去。康仲然說來一派輕鬆,但其實耳鼻喉科有開業優勢,至今仍是熱門科別,當年60個醫師擠破頭、林口長庚只錄取5人,而康仲然就是其中之一。
15年前完成訓練,康仲然就確定自己的熱情是在開刀房。康仲然說,脖子空間很細窄,要保護裡面的肌肉、淋巴、血管、神經這些錯綜複雜的構造,又要把腫瘤清乾淨,弄不好還會有生命危險,「當時有一個夢想,就是這個刀很難,我要把它學會。」
攝影:張家毓
為口腔癌病人量身打造治療指引,台灣治療成效世界第一
康仲然表示,做為一個專精頭頸部腫瘤的醫師,「除了開刀技術要好,更重要的是要對腫瘤有思考、有想法。」最少的切除範圍?功能和外觀接受重建的空間?術後是否需放化療?化療、放療的副作用?每個病人要考量的面向都很複雜,雖然臨床上有《美國的口腔癌治療指引》,但康仲然說「不是很好用。」
「口腔癌是台灣的特產,如果我們按照西方人的治療指引,套用在我們的病人結果卻未必適合,同樣狀況的病人,明明照它的方式做,卻出現不一致的結果。」康仲然解釋,因為西方人口腔癌多半是吸菸或嚼菸草導致舌癌,「台灣的口腔癌可說是檳榔癌,我們醫院平均100個就有80個病人嚼檳榔,所以國外的患者是以舌癌居多,而台灣是頰癌和舌癌幾乎一樣多。」
治療指引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存活率及降低復發率,為了找到更適合台灣人的治療指引,林口長庚頭頸部腫瘤團隊著手分析醫院1996年以來超過2千位口腔癌病人的電子病歷,發表一篇篇的臨床研究,放進國際的治療指引裡作細部修正和補充,9年經歷12次修訂、而且還在持續修訂中。
康仲然說,「在我們醫院,有的第1期開完刀要做電療、化療,有的第3期卻只要開刀,都是有根據的。」因為每一個病人,都是根據本身手術後的病理報告,再依照治療指引決定是否追加電療或者是電化療,而不是單純的根據期別來決定治療計畫。
整份治療指引哪裡改過、為什麼改,都鉅細靡遺地烙印在康仲然的腦海中,而林口長庚的口腔癌治療存活率非常亮眼,第1、2期5年存活率高達9成,第3期達到7成、第4期平均也有將近6成,不但傲視台灣統計數字,也大幅超越國際水準2~3成以上。
連治療指引還沒列的,只要有助於防患未然,康仲然就願意多做一點,因為頭頸癌患者、尤其是咽喉癌併發食道癌的機會比較高。「我每個病人術前都會做胃鏡,看食道有沒有紅斑,因為併發機率在文獻裡從20%到1%都有。不然病人要是開完刀才發現又多一個癌,那真的是『加艱苦』(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