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礦工病友回家照顧、自掏腰包為病人買棺材...》50年代兩位老醫生給病人家屬的感動

在我追述基隆港都兩位老醫生的事蹟之前,容我先提及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的一句名言:「我是想要存活下去的生命,與周遭想要存活下去的生命,一起存活。」(I am life that wants to live,in the midst of life that wants to live.)它一語道出了醫生領受普世救人的天職召喚,以自己有限且必朽的生命,幫助周遭一樣想要存活下去的生命,一起活下去。

這種偉大的情操,我本來以為只有像史懷哲這種出類拔萃的人物才具有,但當我進一步接觸到醫界的朋友,獲知一些醫生與病人之間的真實故事後,我才赫然發現,史懷哲精神其實是存在於不同的時代與不同的國度中。五十年代港都基隆的兩位老醫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基隆東北角沿海一帶,多為漁民、礦工和碼頭苦力。一位許阿枝中醫師在此懸壺濟世,在當時綜合醫療制度尚未普及下,許醫師也為工人治療傷科與骨科。有一天,一位嚴重的肺癆病人(應是礦工)前來就醫,許醫師看了他病情,告訴他必須暫停工作,專心休養。許醫師獲知病人家境貧寒,但為了貫徹他的療程,他決定將這位病人留下,把自己住家的一個房間充當病房。醫師娘當然擔心孩子們會受到感染,許醫師作了周全的防護,包括房間的消毒,準備特別的碗筷,他每天叫病人吃雞蛋以補充營養,他也要孩子們打拳練身體,還得天天吃大蒜!我不確定這位病人在許家靜養了幾個月、甚或近年,只知道病人終於康復了。臨行時,許醫師和師娘還買了魚肉、青菜、以及大袋的米送給他,慶祝他的「出院」。

這位仁醫許阿枝大夫,不是別人,他正是我國名作曲家,也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前故校長馬水龍教授(從母姓)的父親!馬校長高二那年,父親過世,那位病人感念許醫師救命之恩,立即趕來和馬老師一起守靈,把許醫師視同自己的父親。

另一位基隆港都的老醫師,是西醫外科的陳定燦醫師,他的醫院就在愛一路,靠近海港。有一天,有船隻在港灣發生爆炸,一個遍體灼傷的船夫,被慌忙地抬進醫院裡來,陳醫師馬上召來其他診所的醫生一起緊急救治,雖然他們知道病人存活的機會很渺茫。一兩天後,病人還是走了。但接下來卻找不到病人的家屬,陳醫師除了須向市府辦理手續,詳盡的報告外,還為這位客死異鄉的船夫準備了棺木,幫他完成後事。陳醫師的義舉,也獲得了港都醫界同儕的尊敬。這位陳醫師乃是筆者的岳丈。

1
2
單頁閱讀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查看全部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歡迎賜稿!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