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冒出軟Q的腫塊...「脂肪瘤」放著不管會變癌嗎?皮膚科醫師破解3大疑問

來源:維基百科

某天中午,友人P剛在醫學中心看完診,著急私訊我。

友:「我右邊腋下有顆軟Q的腫塊,推壓它會移動,我想說離乳房的位置有點近,就去看了乳房外科,醫師說是『脂肪瘤』,這算是你們皮膚科的業務範圍嗎?」

我:「是阿,很常見的case。怎麼啦?」

友:「乳外的醫師說,如果沒有異常的變化,沒有必要挨那一刀將它切除,跟它共存就好。但我想聽聽你的意見,你覺得呢?」

我:「多大?會痛嗎?」

友:「直徑約3公分,不會痛。這樣算大嗎?」

我:「這個size還在可接受範圍,可以先觀察追蹤就好。」

友:「什麼情況下,你會認為需要切除?」

我:「如果後續有變大到讓妳感到不適,我就會建議切除。」

友:「所以我現在可以就先放著?」

我:「可以先觀察就好,但妳若想一勞永逸、在變大前就先切除也是可以。」

友:「所以你的意思是,它之後有機會變大?變大就一定會痛嗎?」

我:「是有機會變大,但也不一定會,至於疼痛感,通常是因為大到壓迫到神經才會有。」

友人糾結的點可以歸類為以下四項:

1.現在沒什麼大礙,可以觀察就好?

2.未來可能會變大有症狀,長痛不如短痛,是否該提前切除?

3.未來不一定會變大有症狀,是否有必要先挨這一刀?

4.現在不切,未來又有機會變大,變大後是否更難處理?傷口是否會更難照顧?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來釐清,到底什麼是「脂肪瘤」?

脂肪瘤,是指身體脂肪細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臨床上,只有1%的機率是惡性的。

有民眾會因為看到「脂肪」兩個字,直覺產生誤會,認為跟體型有關,但會長脂肪瘤與否,和年紀、性別、胖瘦、飲食、生活型態並沒有任何關係,身上任何部位也都有可能會長;至於「瘤」這個字,也不免會讓一般大眾誤會,但它在醫學上,只是代表一顆腫塊,也就是說,身體細胞增生集結而成的腫瘤,不一定就和惡性的「癌症」畫上等號。

外觀上,脂肪瘤為皮膚底下凸起的腫塊,摸起來軟Q,邊界清楚且按壓即可將其推動。脂肪瘤多為單顆生長,不過也有少數患者因遺傳體質,在身上同時出現多顆脂肪瘤,稱為「多發性脂肪瘤」;症狀上,脂肪瘤通常生長緩慢,直到變較大時才會被患者察覺,一般也不會有疼痛或不適感,除非脂肪瘤壓迫到周邊神經,或是血管性脂肪瘤(註1)血管收縮,才會出現疼痛感。

曾經有患者在診間詢問,自己是否是因為吃了黑心油,才長脂肪瘤,答案當然是「X」,因為脂肪瘤的好發年紀雖然是40-60歲,但就如上述,它的出現和年紀、性別、胖瘦、飲食、生活型態,在臨床上並沒有發現關聯性,因此,脂肪瘤最多只能以「體質」和「遺傳」來解釋;另外,有時候皮膚受傷,患部底下也有機會引起脂肪增生,形成脂肪瘤。

怎樣的情況下,才需要治療脂肪瘤?

治療原則:有不適症狀才需治療。

脂肪瘤多數為良性,癌化病變的案例為極少數,因此,建議除非脂肪瘤太大壓迫引起不適或疼痛等症狀、極度影響美觀,才需要治療。

如何治療脂肪瘤?

1.手術切除:此法為簡單的門診手術,僅需局部麻醉,不需全身麻醉、進開刀房,手術時間通常也可在30分鐘內順利完成。由於脂肪瘤具有被膜包覆(註2)且軟Q的特性,傷口不需太大即可將脂肪瘤切除,且可進行病理化驗確定其是否為良性。術後只需要照護傷口,保持清潔,即可順利復原,也因為傷口小,很在意美觀的患者,不用太擔心疤痕明顯的問題。

2.脂肪抽吸:此法類似抽脂手術,開個小孔將脂肪瘤抽吸掉即可。優點是傷口比手術切除小,恢復期更短,更方便照顧;缺點則是可能因為抽吸不完全而復發,以及不是健保給付之項目。

若正在閱讀此篇文章的您,發現自己疑似有脂肪瘤,仍建議先至醫院讓醫師進行檢查,確診判斷為脂肪瘤後,再考慮是否要立刻進行治療。然而,脂肪瘤越大時,手術切除相對越複雜,傷口和恢復期也會比小顆脂肪瘤來的更大、更久,因此若脂肪瘤已經大到約5公分(含)以上,建議可盡早進行手術切除。

皮膚科醫師小叮嚀:並非所有皮膚底下的腫瘤都是良性的脂肪瘤,切勿自行診斷,特別是皮下腫瘤生長迅速、表面有潰爛的情形,很有可能是其他惡性皮膚疾病,建議盡快就醫接受專業檢查、評估。

註1:血管性脂肪瘤,指脂肪瘤內含有較多血管的症狀。
註2:多數脂肪瘤具有薄薄一層被膜包覆住,與周圍正常組織隔離,故觸摸時可感覺在皮下滑動,也方便在手術切除時完整取出。

更多內容請見:大醫院小故事
<以上內容由雙和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陳昱璁與Patty Chou共同撰寫>

健康特搜簿

健康特搜簿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sharon_chen@bwnet.com.tw)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