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暈眩、視力模糊...小心「頸動脈阻塞」!急診醫師:3招避免腦中風

現今社會西化飲食盛行,隨著年紀增加,我們的血管會沉積很多垃圾,就像自來水管年久失修,裡面會有很多雜質一樣。這些垃圾會積累而成斑塊,如果不及時清理,斑塊會越來越大,讓我們的血管變得日益狹窄,影響供血。

一種尚未引起我們充分重視的動脈狹窄,成為最危險的血管狹窄,就是頸動脈狹窄。當頸動脈阻塞的程度超過5成的時候,局部血流速度加快且造成紊流,就會增加血栓產生,進而引發腦中風。

粥狀動脈硬化 造成頸動脈阻塞

腦中風的患者大約有7成是屬於缺血性中風,而頸動脈狹窄又占缺血性中風的1成左右。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通道,從總頸動脈二分為內外頸動脈之後,內頸動脈在顱內更進一步分支為前及中大腦動脈,負責大腦前2/3的血液循環。在頸動脈的分支處,就是最常發生動脈硬化病變的位置,至於頸動脈阻塞的成因,主要是粥狀硬化斑塊沉積,導致血管內膜增厚,進而阻塞血管或形成血栓剝落,是造成腦部缺血引起中風的重要原因。

中風發生機制有二:一是血管內的小血栓經由頸動脈流入腦血管中,阻塞住某一部份腦細胞的血流,而造成腦的傷害。二是由於頸動脈狹窄而使流入腦血管的血流量明顯減少,而產生供血不足的現象。這兩種情形顯然和「頸動脈的粥狀動脈硬化」有極大的關聯。

經常頭暈目眩視力模糊 小心頸動脈阻塞

而頸動脈阻塞性疾病在臨床上可能會相當多樣化,視其腦細胞缺血的部位,範圍及時間而有不同的表現和預後。輕微者可能以頭暈目眩、頭痛噁心、步態不穩來表現。較嚴重者可能會有暫時性缺血性發作,而有一時的手腳麻痹、肢體無力、口舌不清或失語、視力模糊或半盲等症狀,甚至可能會因為腦部缺血而使得細胞壞死,以致留下永久的神經學上的後遺症。

(圖片來源:早安健康)

頸動脈超音波 定期追蹤監控頸動脈硬化

由於頸動脈的動脈硬化是一慢性的血管疾病,平日不一定會有症狀表現,所以實在不可以等閑視之。平日就要注意身體的保養,避免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包括抽煙、體重過重、高鹽及高油脂的飲食習慣等。而一些會影響到血管情形的慢性疾病更是必須加以嚴格的控制,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一定要有效治療,定期地追蹤監控。

頸動脈病灶的診斷,除了臨床醫師的理學檢查之外,非侵襲性的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就可以作確定診斷了。一旦在臨床上診斷發現頸動脈的病灶,則要視病情,由醫師投予血管保養或是預防血栓形成的藥物,以防止併發症的發生。

臨床治療 藥物、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與導管支架術

一、 藥物治療

抗血栓藥物依然是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必要的治療方式,但口服抗血栓藥物無法溶解動脈內膜硬化斑塊。根據統計,在症狀性高度頸動脈狹窄並接受抗血小板藥物治療的病人,兩年內仍然有約20~25%的中風發生率。

二、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手術清除血管阻塞是傳統的介入性治療方式。對於嚴重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治療,研究顯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能顯著減少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

對於頸動脈狹窄超過70%的患者,相較於內科治療,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後2年,可降低17%的同側腦中風發生絕對危險性與65%的相對危險性,即每6位接受治療的頸動脈狹窄患者中可預防一人次腦中風的發生。

因此對於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程度介於70%至99%之間且神經症狀不嚴重,若手術的重要併發症(腦中風與死亡)小於6%,則可考慮以手術治療頸動脈狹窄。

至於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為50~69%的病人,研究顯示治療後5年可降低6.5%的絕對危險性與29%的相對危險性。進一步分析顯示,對於男性、年齡>75歲、剛發生缺血性腦中風(2星期內)病人的助益較高。

因此對於頸動脈狹窄為50~69%的病人,考慮使用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的條件必須包含較低的術中併發症(小於3%)、男性或是近日發生同側大腦半球之缺血性腦中風。

三、 頸動脈成型術併支架置放術

頸動脈成型術併支架置放術是近幾年的新治療模式,隨著置放技術與支架材質的進步,應是未來治療頸動脈狹窄的趨勢。但迄今為止,比較頸動脈支架置放術與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臨床試驗,尚無法呈現頸動脈支架置放術的療效較好。

延伸閱讀:腎病、肥胖、婦癌...劉博仁醫師:這2種毒一定要排

專欄簡介_早安健康

早安健康
早安健康》相信,健康的方式不只是治療疾病,更多的是快樂的心境、好好生活,做得到的健康,才會在每一天產生新力量。我們相信,尊敬大自然、呼應身體的訊息,才能找到正確的療禦方式。

世界上最好的治療,都是不花錢的。睡覺、大笑、動一動、曬太陽。健康,無價!

《早安健康》的英文Everyday Health,睡眠、刷牙、洗臉、抬頭挺胸收小腹、吃在地當令食物,建立在天天的生活裡,才會是隨手就可做到的健康。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