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較BMI,不如少吃多動並減壓

中年中廣族 如何減脂肪?

2013-02-04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是以體重和身高計算出,常用來定義肥胖程度。最近,美國疾病管制局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 A)上,發表了一項囊括近二百八十八萬名成人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BMI超重者過早死亡的機率比體重標準者少六%,而輕度肥胖者也少五%;只有當BMI大於等於三十五,才會多二九%的死亡風險。

那是不是表示大家現在開始可以百無禁忌,把自己養胖,才能比較長壽呢?但一到中年有了啤酒肚,常合併有脂肪肝、總膽固醇過高,又該怎麼辦?本週由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黃國晉醫師,分享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之道。

BMI標準,因人而異

這次美國疾病管制局所發表的論文,是把全世界過去肥胖相關的論文集結起來所做的研究報告,個案的異質性很高,除了不同人種之外,也包括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患者,都被納入研究。因個案數龐大,又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因此,也被發表在國際知名的醫學期刊上。

事實上,以往「肉肉的較長壽」的研究也曾被發表過,特別是對於心臟衰竭、中風、癌症、糖尿病、高血壓和洗腎患者與銀髮族來說,BMI超重或微胖時,因較有「本錢」可對抗疾病、應付生病帶來的損耗,存活時間的確比較長。

但若是因冠狀動脈心臟病而須做心臟血管的繞道手術時,胖一點的人反而死亡率較高。因此,我們要強調,BMI本來就不是一個絕對值,必須視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年齡、生活形態,有不同的標準。

而即使是從年輕到老一直維持七十公斤的成人,BMI不變,但二十五歲時身體脂肪量約一四%,七十歲時受老化影響,脂肪量可達三二%;由於脂肪的體積較肌肉大,體重相同但脂肪量多,外表較福態。

1
2
3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