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達人帶路

環島吃魚鮮

撰文者: 如果出版社2012-09-03

吃魚,是一個門檻很高的學問。想想看,一般人買魚時就算再怎麼仔細辨認,魚攤上的魚能認得的,恐怕也很難超過十種。很多人都曾經沿著台灣各地的環海公路旅遊,甚至也去過澎湖的沿海公路,從岸上瞭望蔚藍的海水,這種時候心裡或許曾想過在深不見底的海面下,都棲息著什麼樣的魚?

超過二百種 台灣魚最美味

若是將這兩種記憶串聯起來,將市場、漁港拍賣場看過認識的魚,與記憶中宜蘭頭城鎮北關望潮、台南安平海水浴場、墾丁萬里桐海岸、澎湖跨海大橋這些知名看得到海面的景點連連看,猜測哪些景點的海洋,出產哪些名稱的魚;如果這是品嚐海魚的基本知識測驗,絕大多數的人大概都不可能拿到像樣的成績。的確,除了曾親眼看過這些魚在海裡游、或從海裡撈捕出水的潛水玩家、海釣玩家及漁夫,否則一般人連淡水魚、海水魚都無法分辨,更不用說與海水、海岸風景聯想在一起。

要系統性的了解台灣四周的魚類,就要知道台灣東海岸是岩石海岸,以蘇澳為界,北為淺海,南為深海,而西海岸以澎湖為界,北為沙泥底,南為珊瑚礁,了解這道「劃分台灣海鮮產地的十字線」,就能大致掌握挑鮮魚的原則。例如,有些魚只限定棲息在岩石海岸,宜蘭的北關望潮就是典型的例子,附近海裡的魚屬典型岩石海岸的魚。而棲息在台南安平海水浴場的就屬於沙泥質海域的魚。墾丁萬里桐海岸是珊瑚礁海域,當然棲息在此的魚,就屬珊瑚礁海域的魚。菜市場買到的珊瑚礁魚,身上從來不會綁著一塊珊瑚礁,岩石海岸的魚身上也不會連著一塊石頭,反倒是著名觀音山綠竹筍故意沾著黃泥,多汁甜嘴的沙地大蘿蔔沾著沙才能賣得好價錢,因此多數人們無法將魚種與海岸地質類別聯想在一起,就不足為奇了。台灣經常在吃的魚有二百種,是日本的三、四倍。此外,魚名的組成也很複雜,台灣屬移民社會,同一種魚,不同籍貫的人講法也會有所不同,如鰹魚,這是國語的叫法,閩南人則叫烟仔,宜蘭人講「倒骨」,中國內地來台灣的人,則稱之為「炸彈魚」因為和炸彈的樣子很像。

1
2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