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流行 鼬獾可能被冤枉了!

撰文者: 汪文豪2013-08-14

鼬獾狂犬病疫情爆發至今已將近一個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將舉辦「國內人畜防疫專家聯席諮詢會議」。截至目前為止,除了一例錢鼠感染狂犬病毒,並推測是受到染病鼬獾咬傷感染所致以外,其餘感染狂犬病毒的動物個體均為野生鼬獾,感染來源至今眾說紛紜,也引發社會對於野生動物與犬貓的不必要恐慌。

目前對於鼬獾狂犬病的疫情分析,主要從人醫或獸醫的觀點出發,較欠缺野生動物流行病學與跨國走私問題的角度,因此,上下游記者專訪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請他針對此次鼬獾狂犬病毒來源的追蹤,發表看法。

裴家騏是國內早期研究野生鼬獾繁殖行為的學者,深入認識鼬獾,也根據監測野生動物流行病學的經驗,說明不排除野生鼬獾為狂犬病毒感染的受害者。他認為人類對於野生動物只要保持距離即可,不必過度恐慌。以下是記者對裴家騏的專訪:

鼬獾比黃鼠狼溫馴 卻也讓農民傷腦筋

問:這次野生動物狂犬病疫情,讓民眾聽鼬獾就色變,究竟鼬獾是什麼動物?

裴家騏(以下簡稱裴):鼬獾分布很廣,對環境適應力很強,除了人類居住密度較高的都會區,在農村、次生林、原始林等地,都看得到鼬獾的蹤跡,有相當的數量。

牠對棲地要求的條件沒有那麼高,所以算是廣適應性的物種,尤其中低海拔很常見,在農村、海岸或人口密度比較少的淺山、農墾地、廢耕地、竹林、丘陵等人類低度干擾的區域,鼬獾都很常見。

鼬獾雖然是食肉目動物,卻非很強的獵捕者,沒有辦法獵捕老鼠與鳥類,牠的食物來源都是無脊椎動物,如蚯蚓、蝸牛,偶爾吃一些死掉的鳥類與哺乳類,也會挖土壤裡面的昆蟲、蚯蚓。牠擅常挖土,不擅捕獵,連體型比牠小的黃鼠狼,都贏過牠。

鼬獾是夜行性動物,肛門腺發達,會散發濃烈的味道,如果人類皮膚接觸到,還有灼熱的感覺,這是牠們自我保護的機制。

鼬獾不是攻擊性很強的動物,活動範圍不大,範圍大小取決於昆蟲與食物的多寡。我們現在知道牠的活動範圍大概介於2至10公頃左右,但領域性不強,不同隻的活動範圍重疊度高。通常當地的食物資源量大,鼬獾的活動範圍就小;資源量越稀薄,活動範圍就越大。

農墾地當中,旱作田與菜圃對鼬獾的吸引力較大,很多種菜農民滿討厭鼬獾的,因為鼬獾會挖土,把農民種下去的東西挖出來。牠不是要去吃菜,只是為了挖土壤裡的東西,所以農民會覺得頭痛,因為牠會破壞蔬菜田與旱作田。

鼬獾沒商業價值 卻曾被冒充可愛小狐狸販賣

鼬獾其實沒有什麼商業價值,只有20多年前曾被混雜在白鼻心的市場。當時有人到山區獵捕鼬獾來冒充白鼻心販賣,不過只有一、兩年,因為很快就被發現兩者長相不一樣。

我曾在南迴公路上某個排灣族村落,看過村子有人獵捕鼬獾來販賣,村民跟我說他們捉活的賣給路過觀光客。因為鼬獾體型小,他們騙觀光客說這是小狐狸(白鼻心),是還沒長大的白鼻心,竟然還可以賣到不錯的價錢。但這樣的市場很短暫。

鼬獾在台灣山產市場也不是那麼常見,很少聽到有人喜歡吃鼬獾,雖然偶有原住民會料理鼬獾來吃,但大多是不小心抓到才吃,很少人特地抓鼬獾食用。這與白鼻心不同,很多人抓白鼻心食用,台灣甚至曾發展出白鼻心的畜養業,不過也是曇花一現,只流行大約10年左右。

鼬獾的肛門腺很發達,所以味道很臭,沒什麼人拿來當寵物,肉也沒有那麼好吃,無論食用、藥用與毛皮都沒有什麼價值,所以我幾乎沒有聽過有人專門獵捕鼬獾,大部份都是偶然抓到。

圖:鼬獾沒有商業市場價值,除了曾有段時間被冒充成小白鼻心販賣,因此走私鼬獾的可能性不高。

對野生鼬獾來說人類才是傳播疾病的來源

問:在這波狂犬病疫情前,聽說野生鼬獾也曾因感染犬瘟熱而發生大死亡?

裴:幾乎所有食肉目動物都會感染犬瘟熱,不同物種感染的狀況都不太一樣,像貂科,如鼬獾這種動物,死亡率會到達百分之百。有些動物,例如狗感染犬瘟熱,死亡率只有百分之3、40。

所以狗很容易成為犬瘟熱的保毒主,因為死亡率低,10隻犬隻當中,約只有3隻會因為犬瘟熱死亡,剩下7隻可能會帶著病毒到處跑;鼬獾不容易成為犬瘟熱保毒宿主,因為死亡率很高,一感染就死掉。我們很少看到不死掉的鼬獾帶著病毒到處傳播。

台灣野生動物感染的犬瘟熱,都是從狗傳染過去的,尤其與人類居住環境比較接近的野生動物,容易被人所養的狗傳染,這也是為何鼬獾容易感染犬瘟熱。

家犬感染犬瘟熱沒有季節性,感染率幾乎都很高,這跟疫苗接種率低有關,加上鄉下人養狗也多採取放養,只要一隻狗帶有犬瘟熱病毒,跟牠跑來跑去的狗狗也很容易感染。所以我們監測部落或村莊的家犬,一年四季大約有百分之4、50的比例帶有犬瘟熱病毒。

但對野生鼬獾就不一樣了:第一,越接近人類居住環境,感染犬瘟熱的比例就越高,可能會高到五、六成;第二,所有地方的感染率都有季節性,冬天高、夏天低。

我們分析,冬天鄉下地區的狗容易進入野外,在主人農閒時跟隨去野外活動、打獵,狗就容易把病毒帶到野外去,因此冬天野生動物的犬瘟熱感染率就高。到了夏天農忙時期,狗比較少跟主人進入森林,野生動物感染率就低,甚至沒有。

從犬瘟熱的案例來看,病毒來源是狗,野生動物不保毒,只要帶犬瘟熱的狗不會持續帶病毒進入野生動物環境,病毒就消失了,所以野生動物幾乎不是犬瘟熱的保毒宿主。

野生鼬獾不像家犬會成為犬瘟熱保毒宿主有幾個原因:第一,是物種的差別;第二,鼬獾不像狗一樣經常群體活動,單打獨鬥居多,彼此接觸感染病毒的機會低,就算感染病毒死亡,病毒就不見了。

所以從犬瘟熱的例子,讓我們知道病毒並非長期存在野生動物族群,而是來自狗,有季節性,沒有保毒現象,鼬獾是受害者,被感染,是敏感的物種,死亡率高。

狂犬病毒來源追追追 內外有別 防治策略也不同

問:那麼對鼬獾狂犬病呢?該如何追蹤感染來源?

裴:目前還不清楚野生鼬獾感染狂犬病毒的來源,有兩種可能的說法:一個是外來傳入的、一個是內部既存的。

如果病毒是外來傳入,要弄清楚病毒來源地,是什麼動物帶過來的?如何擴散?這時會有點像是防治外來入侵種的議題。

如果是台灣野生動物本身就帶有病毒,現在才受到環境變遷等可能因素爆發出來,我們則要調查還有哪些野生動物帶有病毒?誰是保毒宿主?這些關鍵問題都要釐清。

我們現在還不能說鼬獾保毒,只能說牠出現死亡。根據犬瘟熱的經驗,我們也看到很多鼬獾死亡,但並沒有保毒。

因此我們最近積極建議做野生動物族群活體篩檢,就可以釐清鼬獾的狂犬病毒是外來傳入,還是內部既存。

如果確定台灣野生動物普遍沒有存在狂犬病毒,那麼疾病傳播模式就可能跟犬瘟熱類似,鼬獾是感染狂犬病的受害者,對狂犬病毒比較敏感,受害死亡的比例較高。這時去防治野生動物,對抑制病毒的擴散比較沒有幫助,因為擴散來源不是野生動物。

如果透過活體捕捉,發現台灣野生動物族群,普遍存在狂犬病毒,只是過去沒有發現的話,就要去猜誰是保毒者,保毒者找到後,就針對牠去做防治,不往人類的居住環境去擴散。

如果野生動物是被冤枉的,是狂犬病毒傳染的受害者,而且病毒是從人類環境傳染到森林,那麼防治策略應該是防堵病毒從人類環境傳染給野生動物。

現在積極進行的病毒基因序列比對,有助於我們瞭解病毒的可能來源,當我們能夠很幸運地明確了解病毒從哪裡來,就可以研判是什麼管道帶入。

台灣野生動物走私很普遍,合法進口應該都有檢疫證明,會帶病原進來的機會不大,應該是走私帶進來的。台灣特定走私管道會進來什麼特定物種,國內外都有些訊息,因為走私是跨國性的問題。

所以若知道病毒大概來自什麼地區的話,譬如中南半島?菲律賓?還是中國?大概就可以研判是什麼物種帶進來的。

不認為狂犬病毒是走私鼬獾所帶入 

有個說法稱狂犬病毒是走私鼬獾帶進來的,我個人高度懷疑,因為鼬獾在台灣沒有市場,為什麼要走私牠?我們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成立20多年來,也從來沒有發現過鼬獾走私案件,所以走私鼬獾帶進來狂犬病毒的機率,我認為相對較低。

如果確認狂犬病毒是外來傳入的話,我倒覺得其他食肉目野生動物走私帶進來病原的機率較高。所以從防疫的角度,政府應去多方面釐清幾種可能性,同時進行狂犬病毒基因序列比對,判斷帶病原進來的物種,進行野生動物活體監測,才能最短時間釐清這些問題,訂出有效的狂犬病毒防疫與清除策略。

※本文獲「上下游新聞市集」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_上下游News&Market

(1) 建立一個關注農業、食物與環境議題的網站,一方面聘請專職記者進行專題報導,同時也邀請各界作者,在此發表包含食物、耕作、農地保存、食 育教育、綠能生活的文章,交換更多元的訊息。
(2) 主動進行農產品開發,提供給消費者健康的在地食物,也讓農村的經濟更活潑。
(3) 提供其他對友善土地有幫助的相關產品,讓消費成為改變的力量。

「上下游News&Market」專欄文章列表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