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出原因的耳鳴,該怎麼治療?

撰文者: 陳豐偉2013-09-13

Travis Isaacs@flickr, CC BY 2.0

每10個人就有1人深受耳鳴之苦,有0.5~1%的人罹患嚴重耳鳴。在診間常見到病人抱怨持續「耳鳴」,曾在許多地方看診,有時測出聽力受損,有時找不出問題,有時被告知這是自然老化造成的,耳鳴的藥物自然吃過不少。說也奇怪,一旦睡眠改善、心情變好,許多人就覺得耳鳴變小聲了。

我一時興起,到電子書城挑了一本國外耳鳴專門醫師寫的專業書,另外搜尋一些文獻,對耳鳴有些初步了解:

耳鳴不只是耳朵的問題

耳鳴的定義是:「感覺上是從耳朵聽到的聲音,而這聲音的來源很清楚是來自於頭部而不是外在世界,病人的意志力無法操控聲音的出現或消失」。

對絕大多數病人來說,如果覺得聲音傳自大腦,就會去看腦神經科,如果聲音來自耳朵,就會去找耳鼻喉科,這是很直覺的反應。但其實,這都是一種知覺(perception),最終接受、詮釋、產生聽覺的是大腦的顳葉(temporal lobe)。神經生理學上對「耳鳴」的定義是,實際上並沒有音源刺激,你的聽覺皮質卻變得活躍起來。從最前頭負責接收聲波的毛細胞(hair cell)到最末端的大腦皮質,任何一個地方出問題,都可能會出現「耳鳴」。

因為耳鳴的成因複雜、神經傳導過程的問題很難確認,就算猜到原因也未必能治療,所以負責任的醫師會跟病人解釋:耳鳴很難確認原因,也很難根治,但耳鳴帶來的不愉快經驗,絕對可以改善。「耳鳴是一種過度活躍的知覺」,在擁擠的診間很難跟每個病人說清楚,但透過文字解說,應可讓更多人對耳鳴有些基本的了解。

耳鳴通常是大腦皮質的過度活化

外在的「聲音」要讓人感受到,首先要從外部的聽覺接受器,如耳蝸(cochlea)的外耳毛細胞(outer hair cell)、內耳毛細胞(inner hair cell),把聲波「編碼」(coding)成神經傳導的電流,經過腦幹的神經核,往上傳遞至聽覺皮質,轉化成我們能理解的聲音,以及形成記憶。在這過程中,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以及主導情緒與記憶的杏仁核(amygdala)也會參與調控。

90%的耳鳴病人有聽力缺損,所以耳鼻喉科醫師會幫耳鳴病人做聽力檢查。聽力缺損的原因可能是長期、過度的噪音(這會傷害耳毛細胞),有耳毒性(ototoxicity)的藥物,或自然的老化等等。聽力的缺損,會引起整個傳導系統與聽覺皮質代償性的過度活化(overcompensate)。這過度活化的知覺,會讓你常聽到一些原本不會感受到的聒噪聲音。

1
2
3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