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方人要「坐月子」,西方人卻不用?

撰文者: 張鐘元、張維鈞2013-11-14

來源:Flying Pterodactyl@flickr,CC BY-NC-SA 2.0

中醫和西醫最大的不同,即前者非常強調處方時必須兼顧個人體質,以調整治療的方向和藥量比例,尋求徹底根治。因此,即使完全一樣的疾病,不同患者的用藥也不盡相同。為什麼「體質」這麼重要呢?中醫認為「症狀」只是疾病的警訊,「體質」才是疾病的源頭,體質若不調整,治病只能治標而已。治療時考量體質是中醫最大的特點,例如陰虛體質者的頭痛,治法絕對不同於氣虛體質者。

「體質」是飲食、生活習慣、遺傳、居住地、人種,甚至是文化差異所共同形成的一種身體傾向。一樣的疾病和症狀,A適合的治療或處理方式,B卻不一定能適用。舉例來說,西方女性很少在生產後坐月子,也沒有進補的習慣,但是東方婦女則講究坐月子,認為這段期間要每天進補才能養好身體。

這是因為歐美國家物資充沛、營養充足,生活步調輕鬆,所以不須進補;然而東方女性自古以來大多營養不良,又有層層壓力,體質容易弱化,生產後氣血更是大虛,當然必須坐月子進補。這就是飲食和生活環境的不同,所產生的體質差異。

當身體出現小毛病時,就是生病的警訊

我看病的經驗中,發現很多人搞不清楚什麼是體質?什麼算疾病?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先形成體質,後形成疾病」。真正健康的人,身體會呈現陰陽平衡且氣血運行順暢的狀態,並不會特別屬於哪一種體質,整體來說四平八穩。但是,人難免在飲食和生活習慣上有所偏頗或錯誤,身體為了因應這些偏差會啟動弭平機制,這是在我們不知不覺中進行的改變。

剛開始時身體調適能力還很強,並不會有任何不舒服,但是長期下來,身體會不堪負荷。體質形成時,人已經處在亞健康(也就是介於健康與疾病間)的狀態,此時容易有不適感,雖不至於影響生活,但若不及時調整,時間一長,就會發展成疾病。

不同體質者出現的狀況會不太一樣,這時候,如果不能解讀這些小警訊或忽略,最後就會慢慢發展成真正的疾病。這也是為什麼中醫能「從體質預測疾病」的原因,即預先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展與發生。就算疾病已經形成,在了解體質之後,我們也能夠輕易掌握矯正和治療方向,只要不嫌太晚,都能克服疾病。


1
2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