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豪斯泰德委託橡膠公司做出幾副手套,形式很類似女士在晚宴配戴的長手套,只是把材質改成橡膠。豪斯泰德製作手套的本意是心疼刷手護士的雙手,萬萬沒想到橡膠手套竟然在開刀房大受歡迎,許多外科醫師及護理人員爭相使用。
豪斯泰德的學生布萊德格發現,自從戴手套開疝氣手術後,病人的感染率降到近乎為零,立刻開心地向豪斯泰德報告好消息。經過眾人慫恿,豪斯泰德才決定戴手套開刀。
不過,雖然大家都同意戴手套開刀能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但豪斯泰德卻覺得戴手套會影響觸感,在起先四、五年的適應期裡,都是有時戴、有時不戴,甚至開刀開到一半還會脫下手套,直接用手觸摸。直到度過適應期,豪斯泰德才把「戴手套開刀」變成例行常規,橡膠手套的使用也逐漸推廣到世界各地。
手術中的豪斯泰德醫師與醫護人員,已戴上手套為病患開刀
橡皮手套不但可以減少皮膚過敏,更擄獲刷手護士芳心,後來這位護理長就變成豪斯泰德夫人了。
醫學史上的重大進展,無論是麻醉、感染或無菌觀念的發展,過程中常充滿挫折甚至悲劇性故事,橡膠手套的發明該算是最美麗也最浪漫的誤會。消毒、無菌等概念,經過豪斯泰德等人接二連三的努力與貢獻,才逐漸被世界各地醫界接受,並催生今日我們所見到,乾淨、清潔的開刀房。
在遍布微生物的環境中打造一處全然無菌的領地,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前所未有的醫學大道。
延伸閱讀:分娩死亡率竟達100% 他如何拯救全世界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