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捐贈器官又怕挨刀,未來你可以捐幹細胞就好

撰文者: Birdy2013-12-18

12月10日為國際人權日,台灣醫界、人權團體和器官移植協會也在這天呼籲中國停止活摘器官的行為,並呼籲社會反對活體器官捐贈。台灣每年平均有8300人等待器官移植,但卻僅有200多人捐贈器官,導致不少透過仲介進行買賣、或前往境外(尤其是器官移植的輸出大國中國)接受移植的消息紛紛傳出。

器官被商品化,不僅帶來醫療風險及道德疑慮,更違反了人權。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而訂立的器官捐贈明文條例中強調:進行器官捐贈交易時,需審慎地評估捐贈管道及器官來源,以保障捐贈者、接受者與醫療人員在心理、社會、醫療上的生命與安全,藉此將引發醫療糾紛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令人莞爾的是,即使明文規定,器官捐贈仍存有許多道德上的爭議與鑽漏洞的行為。事實上,在美國每天就有十幾人會因缺乏捐贈器官而死去,再加上人口老化上升、所捐贈的器官不足以被妥善配置,造成私下進行器官商業交易的新聞仍然時有耳聞。

來源:TEDxTaipei

曾以首次亞洲屍肝移植手術樹立典範的外科醫生Susan Lim,在工作過程中面臨生與死的情感衝突而引發她對器官移植有新的體悟,並促使她著手再生醫學的研究,希望藉由幹細胞應用的技術,找到取代器官移植的可能。



難道不能迴避死亡,來助人重生?

Lim改變對器官移植看法的轉捩點,就發生於她懷孕時,接到一份工作:從等待處決的囚犯身上獲取器官。她必須一早開車到監獄,戴上手套,接收死囚屍體,取出器官,再將器官帶回醫院,為病人進行移植手術。

每當她步入牢獄,與一位又一位死囚四目相視時,就會感到毛骨悚然。那段日子,她每天面對死亡所帶來的悲傷又夾雜著病人獲得新生的喜悅。這使Lim的內心感到衝突,她自問: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既能迴避死亡,又可以助人重生?

就在同一時期,外科手術有了突破性的發展,那就是自寬大的切口,發展到鎖孔式的微創技術,這種概念,也同時運用到了再生醫學上,那就是細胞移植,成為取代器官移植的新契機。

來源:TEDxTaipei

來源:TEDxTaipei

以幹細胞再造身體零件

在探討細胞移植的可能性之前,要先了解器官移植這種「更換」的概念。假設一台車子故障,你必定將之帶到修車廠,等待修車廠人員從倉庫拿出新的零件來做更換。這種更換毀損、短缺零件的概念,就如同現代醫學中輸血、骨髓移植、器官移植的方式;然而,如果碰上了沒有零件、或零件不合(如器官異體相斥)的狀況,該怎麼辦?


1
2
3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