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說的沒用就「體罰」?當心孩子學會用「武力」解決問題!

撰文者: 洪仲清2014-04-21

「她常常打我,想到就打…」孩子誇張地向我告狀。

旁邊的媽媽一聽到,傻眼、慌張、驚訝…,孩子仍兀自滔滔不絕地描述。孩子情緒一來,常會在字句的選擇上,沒那麼貼合著事實,常跟著情緒起伏,放大或輕輕帶過。以我對媽媽的了解,不至於像孩子所提到的頻率那樣高,但我猜測,孩子的情緒,恐怕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了。

「我今年來只有打他一次,而且只打他一隻手的手心…」在下課前,我跟媽媽短暫地聊聊,媽媽解釋。

我跟媽媽說明,儘管大人覺得怎麼輕微,對孩子來說,常常歷歷在目。有些孩子長大之後,會細數被打的記憶,有些即使大人都忘記了,或者根本不是怎麼樣嚴重的體罰,孩子描述時還是會活靈活現。

當家長開始體罰的時候,表示他已經沒招了所以,就我的立場來說,就像我跟孩子們的互動一樣,不會立即否定。我立即示範給家長看,課後跟家長說明,還可以如何跟孩子互動。

我在上課的時候,就這個問題跟孩子討論了一段時間。討論之後,常有約定,但是在約定的同時,我們自己要有敏感度,少數孩子能遵守,但大多數孩子還是沒辦法完全做到。坦白說,就算是體罰,沒把根本的問題解決,孩子也容易再犯,而且,常由明轉暗,更難防範。

我喜歡聽孩子講他們該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常想像,他每講一遍,神經突觸就開始連結一遍,最後形成細密的網絡,支撐、確保行為的穩定。由孩子自己針對自己的狀況談,我們協助修正為更可行的目標,會比我們大人直接命令、規定,更有效果。這不只是我個人的想像,而是常被引導對話與討論的孩子,確實在大腦前額葉的發展上,會有比較成熟的表現。

孩子比較會思考,有助於獨立判斷,面對問題與壓力會較有彈性。雖然意見比較多,要求時需要多做說明,但孩子只要認為有道理,甚至可以發揮超水準的執行力。

家長說:「我跟他講過,如果還有小朋友告狀,說他動手,我就會打他。」

這個邏輯,是體罰孩子的父母,常有的說法。這主要是在身教上說不過去,如果我們用「打」,來教他不能用打的,來解決問題,本身就互相矛盾。相反地,孩子學到的是,原來父母是動用武力來解決問題,所以人天生的模仿機制,反而會讓孩子更容易這樣做。

「可是,用說的沒效啊!」家長急著說。

1
2
單頁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