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點事就很累?「慢性疲勞症候群」跟你想的不一樣

撰文者: 陳豐偉2014-04-24

現代人壓力大,台灣人工時長,又常有家庭、經濟的壓力,常有許多人抱怨長時間感覺身體疲勞、無力,做點事情就很累。有時媒體也會提到「慢性疲勞症候群」。不過,真正的「慢性疲勞症候群」很嚴重,也很難快速治療好,甚至是比憂鬱症還難處理。我們能做的是:如果發現身邊親友有慢性疲勞症候群,要趕快帶去讓專業醫師鑑定,也許要採取不一樣的治療方法。

雖然目前還沒有普遍接受的「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但研究醫師一致公認,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盛行率並不高,可能只在0.2%~0.4%。通常這是指突然而來、大致可以講出病發時間,然後快速發展成嚴重的疲勞症狀,持續超過六個月,靠休息無法恢復。要達到這診斷,還得強烈到會影響病人的工作、生活、學業,甚至到無法繼續的程度。

要確認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得先鑑別診斷,這不是因為病人本來就有重度憂鬱症、或其他如甲狀腺問題造成的疲勞。醫師通常會建議憂鬱症病人多運動,但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特徵則是,在較高強度的運動或勞動後,反而會造成強烈的疲倦、肌肉痠痛,不得不休息一兩天。

慢性疲勞症候群在各年齡層都會出現,甚至國外還會專門探討發生在兒童、青少年的慢性疲勞。但大致上,四、五十歲的病人較多,且女性遠多於男性。同時病人還得出現好幾個其他相關症狀,如注意力記憶力變差、喉嚨痛、淋巴結疼痛、肌肉疼痛、關節莫名疼痛、新發生的劇烈頭痛、無法睡飽的睡眠。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成因,現在傾向於「不只是心理因素」。基因、感染、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的問題,都有可以惡化慢性疲勞症候群。而壓力可能是誘發因子,因為壓力本身就會影響免疫與內分泌系統。目前沒有找到在最源頭引發慢性疲勞的單一因子,抽血檢查、腦部電腦斷層無法找出任何證據,所以還是只能靠醫師的經驗跟病人描述的病史來判斷。

面對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人時,醫病溝通不容易。病人一開始會很難接受,這麼嚴重的疾病,各醫院做遍檢查,卻找不出任何病因。醫師想了解病人承受的壓力與心理問題時,病人常會排斥。而一些非藥物的治療,也常讓病人反彈,覺得醫師在說他精神有問題。這些都需要醫師有耐性地跟病人解釋。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治療,相當不容易、也很難預測療效。基本的抗憂鬱藥物以及安眠藥,可以減少病人的不舒服,改善睡眠,避免病人因為痛苦產生自殺的念頭。健康的飲食、生理回饋訓練、認知行為治療、禪修、瑜珈也可能會有幫助。通常也須對對原有生活方式徹底調整。

最實用、醫師可以建議病人施行的,是漸進式地增加運動量。通常是有氧運動,從低強度的運動項目開始,如果發現會引發過度疲累,就還要再降低運動強度。有可能是從每天3到5分鐘、低強度的有氧運動,然後以每兩、三星期增加20%運動量的速度,很慢、很慢地將運動時間拉長到一天30分鐘。一旦能到達一天30分鐘,接著就加強運動強度。但切記,運動量的增加必須按照計畫落實,不可以時高時低。

雖然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人不多,但有得到妥善治療的只有20%。如果你能引導有這問題的親友接受治療,就可以大幅提升他的生活品質,甚至減少他得到憂鬱症或自殺的機率。

作者簡介_陳豐偉

精神科醫師,執業於高雄快樂心靈診所與喜洋洋心靈診所。小說「好男好女」曾獲選爾雅版1995年年度小說選。曾任卓越新聞獎、金鐘獎、華人部落格大賽等評審。目前寫作偏向大腦科學的二手傳播,以及長篇小說「台北淪亡記」的籌備。

網站:陳豐偉醫師的高雄精神科診所札記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