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錯誤印象:小孩發燒,就要帶去「打點滴」!

撰文者: 謝宗學2014-06-01

很多人相信孩子生病時到醫院打點滴可以好的比較快,也可以補充營養,常常到急診室要求打「退燒針」或「營養針」,把點滴視為「萬靈丹」,點滴是不是真的有神奇的功效,可以在短時間內解除病痛? 

「打點滴」在醫學上的解釋是「補充輸液」,經由人工放置的靜脈留置針,補充人體缺乏的水分、葡萄糖、或電解質,另一個作用是建立靜脈給藥通道,方便醫師將藥劑直接注入血管中,所以需要注射輸液的時機其實只有兩種: 

1.孩子無法進食,特別是連水都無法喝,有脫水的跡象
2.孩子需要經由靜脈給予治療藥物 

基本上只要孩子可以自行喝水,罹患的疾病可以靠口服藥處理,就不需要注射輸液! 

許多家長帶小孩到小兒急診室,目的就是為了打點滴,點滴在台灣人心中有著神奇的地位,因為許多人有一個共通的兒時記憶: 

「發高燒時昏昏沉沉和全身無力,爸媽帶自己到診所找醫師看診,打完一瓶黃澄澄的點滴後,燒退了精神也恢復了。」 

絕大部分的點滴是無色透明的,有顏色(通常是黃色)的點滴其實是加入維生素B群或是鉀離子後的結果。一般常用的點滴跟口服電解質水的成分很類似,都是由水分、電解質、葡萄糖等組成,只是所佔的比例不同,既沒有足夠的營養(常用的點滴內沒有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等營養素),也沒有退燒功能,目的是在短時間內補充不足的水分、電解質和血糖。

真正的「全靜脈營養輸液」無法經由一般的靜脈留置針給予,必須先建立中央靜脈導管後才能使用,只適用在罹患重症的病人身上,長時間使用會有人造管路感染的風險。 

過去打點滴可以迅速退燒,事實上是輸液中加入退燒藥物後的結果,包括阿斯匹林類或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等。 對兒童來說,使用阿斯匹靈類退燒藥容易發生雷氏症候群致命,目前幾乎不使用,而NSAID類藥物中最常用的退燒針劑Ketorolac,日前被衛福部強烈建議不要用在退燒的用途,因為有報告指出部分的人使用後會產生嚴重的過敏性休克致命,因此現在兒童已經沒有合適、安全的退燒針可以使用了! 

至於打完點滴後精神會變好,其實是因為點滴把身體缺少的水分、電解質、葡萄糖補足了,人自然會覺得精神恢復,但這並沒有真的得到「營養」! 

因此,希望關於打點滴的兩大錯誤觀念希望可以糾正: 

1. 點滴不是營養針
2. 單純打點滴不會退燒,目前兒童幾乎無安全的退燒針劑可以使用

作者簡介_謝宗學醫師

現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兒童急診科 主任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畢業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兒童醫學中心 住院醫師
台中榮民總醫院 兒科部小兒感染研究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兒童醫學中心 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兒童醫學中心 兒童急診科 主治醫師

FB 粉絲團【 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 版主

Dr. E 小兒診療室」專欄文章列表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