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告訴你的醫療真相:醫死才賺錢、救活病人反而賠錢

志志的醫界奇觀志志的醫界奇觀 撰文者: 劉育志2014-06-19

醫院是救命的地方,醫護人員希望患者可以痊癒,而患者當然期待自己能夠順利康復。但是,不周全的制度往往會造成很扭曲的結果。

DRG是「住院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的縮寫,裡頭將疾病或術式分為數百個項次,然後訂出「給付定額」與「標準住院天數」。每一個項次裡可能涵蓋數十個甚至上百個診斷,但是,無論病情輕重皆給付相同的醫療費用。(請參閱:不論手術複雜度,通通均一價!當心下個「人球」就是你

在成千上萬的條目中,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怪誕的現象,就是「醫死比救活更賺錢」。
在「心臟衰竭及休克」這裡可以見到患者存活時的給付定額為29,000餘點(本文皆以浮動點值0.85元計算,約24,000元),而患者死亡時的給付定額卻是52,000餘點(約44,000元)。也就是患者的死亡會讓醫院獲得1.75倍的給付。

「伴有心肌梗塞之循環性疾病」也有同樣的現象,「患者死亡」皆會獲得較高的給付。 

出生體重小於一千公克的新生兒若於出院時存活,給付定額約78,000元,若於出院時死亡,給付定額則約141,000元,高出近80%。

患者死亡給付較高?

會出現「患者死亡給付較高」的狀況是統計過去病例所得到的結果。不難理解,最終死亡的患者通常因為病況嚴重所以在治療過程會耗用較多的醫療資源,而存活的病患可能是因為病情較輕,醫療費用自然較少。這樣的狀況符合事實,但是據此訂出差異化的「給付定額」絕對會出問題。

因為,依照「死亡」或「存活」訂出差異化的給付定額極可能影響醫療團隊的治療策略。

我們來看看下方這張圖,不同的治療策略本來就會產生不同的花費,採用積極治療時醫療花費會迅速成長,採用消極治療時醫療花費就相當有限。

1
2
3
單頁閱讀
志志的醫界奇觀

志志的醫界奇觀

查看全部

劉育志

劉育志,1978年生,是外科醫師也是網路宅。對於人性、心理、行為與歷史有許多的好奇。於《皇冠雜誌》與《蘋果日報》撰寫專欄,並與白映俞醫師一同經營《好奇頻道》。
網誌:《外科失樂園》 http://www.chihchih.net/
粉絲專頁:http://www.facebook.com/chihchihworld
電子郵件:chihchihworld@gmail.com
著作:
2007《外科失樂園》平裝本出版社(筆名:小志志) 
2012《刀下人間》時報文化出版 
2012《醫療崩壞─沒有醫師救命的時代》貓頭鷹出版(合著) 
2012《醫療崩壞─烏托邦的實現與幻滅》華成出版 
2013《公主病,沒藥醫!》華成出版 
2013《護理崩壞》貓頭鷹出版(合著) 
2013《刀下人間》盛大文學出版(簡體版) 
2013《臺灣的病人最幸福》臺灣商務出版
2013《玩命手術刀:外科史上的黑色幽默》商業周刊出版
2014《臉紅心跳的好色醫學》貓頭鷹出版
2014《肚子裡的秘密》臺灣商務出版
2015《醫龍物語》活字文化
2015《臉紅心跳的好色醫學2》貓頭鷹出版
2015《圖解婦幼生活醫學:日常保健一看就懂》木馬文化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