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麵包教孩子「分享」:這位爸爸的做法,每個父母都該學起來!

撰文者: 李郁琳2014-08-18

大人常常會為了孩子不願意分享,或是手足之間搶玩具、搶大人的關愛,而被弄得筋疲力竭,甚至大發雷霆。

以傳統觀念來說,「分享」是一種美德。我們從小到大,常常被提醒,好吃的東西要分著吃、能分享才快樂,等等......。

但對學齡前的孩子,或是小小孩來說,基於本能的反應或在她們不清楚為什麼要分享,或分享有什麼好處的時候,大人僅用命令的方式,是很難讓孩子「就範」的!有時候,將心比心,大人於利益在手時,也未必願意分享,既然如此,我們有什麼理由逼孩子一定得分享呢!?

我曾經看過一位爸爸,他在教導自己3歲的孩子,關於「分享」這件事情的時候,是用「身教示範」的方式,讓我深感佩服。

我還記得那次孩子手上有兩個麵包,身旁的大人可能是想逗孩子玩,就跟孩子說自己的肚子很餓,可不可以吃孩子手上的麵包?孩子立刻表現得很防衛並且表情嚴肅的拒絕了。這位大人有點尷尬的說沒關係,但孩子還是把麵包抓得很緊,深怕大人會跟他搶。

這位爸爸在一旁看著,也沒對孩子說什麼指責的話,他只是靜靜的,微笑的對著那位大人說:「如果你肚子真的很餓,我的麵包可以分給你吃喔!」孩子的表情有點愣了一下,但後來立刻也對那位大人說:「那我的也可以給你!」

姑且不論這孩子是否只是在模仿爸爸的行為或語言?也或許是這位爸爸一直以來的身教,是讓孩子覺得有安全感的,所以才能讓孩子在短時間內,就願意試著幫助別人。

其實,我們更期待的是,這孩子可以慢慢內化爸爸的身教,讓這個善意的舉動和想法,慢慢變成他自己人格特質的一部分。

當孩子發現「分享」或「幫助別人」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損失,也從中獲得了快樂和滿足感。這個體悟,不是因為大人的逼迫,單純是因為分享的確帶給自己好的感受,如此,孩子下次願意分享的動機會更強烈。

我們一定都經歷過「越要我怎樣,我就偏不怎麼樣」的時期。與其逼迫,倒不如引導孩子學習自己做決定,並承擔其決定所引發或帶來的情緒結果,這樣,起碼孩子會甘願些。

文 / 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 執行長 李郁琳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