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三年考試都值得」精神科醫師:每個月都有被爸媽逼考公務員的乖小孩來求診

撰文者: 陳豐偉2014-10-09

在精神科門診裡,二、三十歲,迷惑於人生該做什麼的「病人」不少。在繁忙的健保門診,有時只能留下匆匆一瞥,沒有辦法聆聽整個人生故事。這些故事有代表性嗎?我只能猜測,應該有不少類似個案,在漫長的低盪裡徘徊。

最常見的問題,是在父母要求下考公務人員。「媽媽說,公務人員收入穩定、有保障,就算用三年時間去考都值得。」看似乖巧的A這麼說。服裝整齊、俐落,很有禮貌,也很可愛。可是考公務員的人太多了,不少人每年都只差一點點。

來源:Solomon203@維基共享資源

A來看診是因為睡不著、心裡常有隱隱的不安。如果病人還能集中精神準備考試,我就不會想去揭露他們心底壓抑的是什麼,免得過多的雜念影響唸書的效率。畢竟父母要子女考公務人員,確實有現實上的合理性,我不想介入太深。有時,會談談人生的夢想,適度提醒,人生需要停損,給自己一段時間,如果還是沒考上,還是得重新設定目標。許多類似A的病人,在決定找份工作、不再考試後,也就漸漸不再回診。

B是那種會讓台灣父母驕傲、放在嘴巴上一直講的好女兒。學業成績優秀,外語能力好,會自己規劃人生。但在大計劃的最後關頭,父母的「過度關心」就會忍不住冒出來。「這不是第一次了。在學生時代,我都忍下來。但這次我已經安排好好幾個月的歐洲自助旅行,因為對某個環節不放心,父母就強硬阻止」。B崩潰了,從外向活潑的女生,變成對所有事情失去興趣的憂鬱症患者。

藥物治療一陣子,B的憂鬱症好轉,不會一直待在房間裡,但還沒有想好去做什麼「有意義」的事情。或許父母沒有區辨,女兒已經不是「學生」,不再像以前可以忍受自主權被剝奪。看到小孩陷入重度憂鬱,父母當然緊張,答應過去女兒提出的所有要求。但B的大腦已經產生變化,她需要時間,重新思考接下來的人生要怎麼過。

C是另一種常見的「自我放逐」的例子。曾經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工作,曾經很有成就感。但後來覺得工作環境過於壓榨,辭職回家。回家後雖然經濟拮踞,但日子還是過得下去。家裡長輩也懂得尊重他,不會一直唸工作的事情。他有試著嘗試一些條件不好的工作,但總是無法融入,最後還是選擇放棄。

會來看診,可能是那時心情比較低落。看診一陣子後,覺得狀況好多了,就把藥量漸漸減少。這有一部份是時代的問題吧,許多產業面臨劇烈變化,為了競爭力少了人性,或乾脆整個外移。我們總不能說,沒有工作,那你可以去超商打工、去當保全,有些人就是不習慣這樣的工作環境。22K的風暴,大範圍地影響多數年輕人。

C還是可以上網安慰心情沮喪的朋友,可以整天閱讀喜歡的書、看看電影。作為人的價值,他一點也沒少於有工作的人。或許他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去追求人生的定位。

ABC這三種典型的病人,每個月至少都會碰上一、兩位,都反應著在這看似多元、但又讓人不安的時代,年輕人的機會與壓力。時代的進步、家庭的庇護,讓我們不再需要14歲就離開家當學徒,或16歲進工廠賺錢。但每個世代也都會有每個世代的煩惱。寫這篇文章最大用意,是跟所有困惑於人生不曉得做什麼的年輕人說,你並不孤單,並不寂寞。許多人跟你一樣努力地思考、想要轉變,這過程有點難熬,甚至會讓人想要找精神科醫師。

作者簡介_陳豐偉

精神科醫師,執業於高雄快樂心靈診所與喜洋洋心靈診所。小說「好男好女」曾獲選爾雅版1995年年度小說選。曾任卓越新聞獎、金鐘獎、華人部落格大賽等評審。目前寫作偏向大腦科學的二手傳播,以及長篇小說「台北淪亡記」的籌備。

網站:陳豐偉醫師的高雄精神科診所札記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