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仔細看賣場標籤,從中判斷新鮮與否。
有些賣場的標籤以加工日期、保存天數來表示,有些直接標上保存期限,有些則會加上太陽日來表示,後者的意義讓消費者難以明白。
太陽日所標示的數字,是指一年中的第幾天,例如「3365」,代表2013年的第365天,也就是2013年12月31日;例如「4074」,代表2014年的第74天,也就是2014年3月15日。有些廠商會省略年份,直接打第幾天,例如「216」,代表本年度第216天,也就是8月4日。
假如有包豆干的標籤上打著「3365」,代表打標日是2013年12月31日,而保存期限卻標2014年10月30月,這時就該考慮,豆干真能放10個月而不壞嗎?不難想像其中必定添加了防腐劑,也可合理懷疑保存期限的標籤可能出錯了。
5.過期品再便宜都不該買。
來源:epSos.de@flickr, CC BY 2.0
過期的食物吃了會中毒!即將到期的食材也要仔細觀察,如果顏色已開始變化,或是失去彈性、出現異味,無論售價再低都不該買也不該吃。大賣場打烊前的壽司、生魚片、小菜、燒烤等常會促銷,我不會考慮購買。夏季裡,對於肉類、海鮮、蛋類、乳製品、澱粉類等尤其要小心,萬一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弧菌、沙門氏菌等都會引發中毒。
6.毒素和黴變有時用眼睛看不出來。
如果蔬果腐爛、麵包發黴,很容易就能看出來;萬一是雜糧、餅乾、海苔、義大利麵呢?恐怕就沒那麼容易辨識;又如花生、玉米等高營養物質,必須留意保存環境,一不小心容易產生黃麴毒素,是會造成肝癌的。要知道,即便是乾燥的米麵,也可能長蟲或發黴,選購時應多留意,倘若真空包裝被破壞了,可能已經開始黴變,絕對不要購買。
7.蔬菜、水果、肉類盡量選購有包裝的。
有些人認為裸賣的食材比較環保,不需要那麼多包裝。但我認為,有包裝的蔬、果、魚、肉,往往能出具生產履歷,對消費者比較有保障。至於裸賣的食材,如果不瞭解它的來源,也無從得知屠宰、冷藏、運送、上架等過程是否符合衛生要求,這一點總讓人不放心。
8.避免大量採購乾貨和囤積。
我聽朋友說過,她每年只採購一次香菇,辦年貨時會把一整年需要的量一次買齊,我聽了不以為然。在大賣場買菜,最讓小家庭煩惱的是份量過多,一口氣買4大包米粉、1斤香菇、半斤昆布,不僅衍生出儲存的困擾,還可能無法在保存期限內吃完,反而造成浪費。這時建議找朋友合購,或改在其他通路購買小包裝,不要一口氣買那麼多。
大賣場的存在,帶給許多家庭方便性。希望大家考量上述原則,在享受購物方便性的同時,也能兼顧食材的安全性。(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