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最想知道的是「病倒底會不會好」,為何醫師卻總是回答你「百分比」

撰文者: 謝宗學 醫師2015-06-21

少子化的年代,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孩子生病是驚動整個家族的大事,除了極度焦慮外,家長希望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好起來,最好不用受苦就可以完全康復,這種心態驅使下,小兒急診室內常出現以下問句:

「醫師,你現在讓我們離開急診,可以保證回家後絕對不會出事嗎? 」

「醫師,你診斷孩子得肺炎需要使用抗生素,肺炎一定治得好嗎? 聽說抗生素對兒童很不好,完全沒有副作用嗎?」

「醫師,你建議孩子接種流感疫苗,你可以保證疫苗絕對安全嗎?」

「護士,妳能保證一針就可以打上點滴嗎?」

上述問題如果有絕對肯定的答案,醫師就不是人了,根本是神!

醫療沒有絕對,每項醫療行為一定會伴隨風險和副作用。以疫苗為例,只要對七成以上的接種者有良好的免疫反應,發生副作用的比例在可接受範圍,基本上就是可以上市的疫苗。醫療處置也是,只要可以讓大部分的病人獲益,在符合治療準則下,就是可以執行的醫療行為。

沒有完美無瑕的醫療,更沒有完全無副作用的藥物,醫師的工作是在眾多選擇中,審慎評估益處和風險,找出一種治癒率最高且副作用最少的組合,讓病人得到合適的醫療照顧。

我覺得醫師很不會說話讓病人安心,病人最希望知道的是病到底會不會好,醫師總是回答大概多少比例的人能康復、多少比例最後可能會治療失敗,不像地下電台販賣的藥物或是購物頻道的保健食品,永遠完全天然、沒有任何副作用、吃了絕對會好,吃了不會好是因為吃的不夠多,要繼續購買繼續服用,直到康復為止。

很多人寧願相信地下電台的廣告或是某些神秘的偏方,因為它們帶給病人 「希望」,醫師只會不斷重覆冷冰冰的數字和不確定的答案,給人的感覺就是「不確定」,這是病人和家屬最無法接受的答案。

殘酷的真實和虛假的夢幻,到底要相信哪一個,只能靠當事者自己決定了。

世事沒有絕對,醫療上更是如此。醫療行為不僅是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只有最適當的處理方法,不會有完美無瑕的答案。

作者簡介_謝宗學醫師

現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兒童急診科 主任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畢業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兒童醫學中心 住院醫師
台中榮民總醫院 兒科部小兒感染研究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兒童醫學中心 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兒童醫學中心 兒童急診科 主治醫師

FB 粉絲團【 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 版主

Dr. E 小兒診療室」專欄文章列表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