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長大也要當醫生」一張病童的許願字條給我的啟示:誰說醫生和病人是對立的呢?

大醫院小故事大醫院小故事 撰文者: Patty Chou2015-10-15
還記得幾年前聖誕節前的某個傍晚,我到台大兒醫大樓大廳等朋友下班一起吃飯,因為時間不早了,門診批價的人潮已散去,剩下零星走動的家屬與病童,我目不轉睛地盯著透明玻璃滾球機裡小球的軌跡,看著在滾球機前孩童天真滿足的笑容,我心想「他們看起來真開心」。

(圖片來源:台大校園公共藝術網站)

直到我走到聖誕樹旁,讀到幾張孩子們所寫下的願望,我才發現我錯了。

「謝謝醫生叔叔把我的病治好,我長大也要當醫生!」

「希望我的病可以快點好起來,這樣才可以快點去上學!」

「希望我可以快點好起來,這樣就可以跟哥哥一起玩了!」

「......」

還記得我小時候很討厭上學,但這卻是生病住院的孩子們,微小卻達成不了的願望。生病的他們,只希望可以走出醫院,玩真正的球,看到、摸到真正的小動物,比起醫院大廳、走廊、牆壁上佈滿的可愛裝飾和遊樂器材,如果有選擇的餘地,他們會一定毫不猶豫選前者。

朋友下班後,我興奮對他說「有一個小朋友在聖誕樹上寫他要當醫生耶!」

他開玩笑地回答「那他一定不知道現在當病人比當醫生幸福!」

我立刻糾正他的玩笑,因為我知道,要是今天我失去了健康,或是身為病人家屬,一定承受不了這種玩笑。朋友明白我糾正的理由,我也明白為什麼他會這樣說。

等待的這10分鐘,讓我上了一堂課,提醒自己珍惜自由和健康,這些都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朋友的反應,也再次提醒我,醫者有多麼需要被保護、支持和鼓勵。

寫了將近三年的醫療診間故事,我自己當過家屬,我體會過,我懂;我也試著體諒醫護人員的辛勞,但說真的,我從頭到尾都沒有資格說我可以「體會」,因為我沒有連續上過36小時的班,沒有工作忙到沒空喝水上廁所、尿道發炎,沒有盡力搶救病人但卻被告上法庭......沒有,都沒有,我最多只能說我能「體諒」。

有一句感情名言「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但是醫病關係剛好相反,大致上可以說是「因了解而結合,因誤會而分開」。

醫病雙方因為彼此需要而結合,病人需要醫師的醫術和專業,讓他的病可以被治癒或是症狀得到改善。但雙方卻可能因為資訊不對等、感性上無法接受病情轉折,或是原本因為社經地位差距所存在的仇醫感,信任感大跌,甚至演變成後續的撕破臉、法院見。

可能會有某些醫者覺得,醫者是供給者,提供醫療服務和品質,並不會因為少了病人就無法在醫界立足,還是可以做其他相關的工作,例如研究或教學。沒錯,有專業是不會怕沒飯吃,但是在小病不用考量太多、大病若有不少相同醫術、經驗的醫者或醫療團隊可以考慮,為什麼病人願意選擇你,而不是其他同業?

生病的時候,人的身心自然會處在一個脆弱、相對不理性的狀態;而好的醫療從業人員在受到無理的暴力、訴訟、制度威脅的時候,也是同樣不堪一擊。醫病雙方既然是因為了解彼此需要而結合,不就更應該要感謝彼此嗎?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民眾,請對認真的醫療從業人員,多些了解和體諒,試著視醫如親;如果你是醫者,請感念病人與家屬的信任,若時間和倫理允許,盡可能回答病人和家屬的問題,讓我們一起降低醫病資訊的不對等吧!

作者簡介_Patty Chou

大醫院小故事》粉絲團作者、創辦人,業餘傳播人。希望透過小故事幫醫療人員打氣,同時用簡單易讀的語言,讓大眾更了解診間故事及台灣醫療環境,期待能降低醫病資訊不對等、改善緊張的醫病關係。

「大醫院小故事」專欄文章列表

大醫院小故事

大醫院小故事

查看全部

Patty Chou

大醫院小故事》粉絲團作者、創辦人,業餘傳播人。希望透過小故事幫醫療人員打氣,同時用簡單易讀的語言,讓大眾更了解診間故事及台灣醫療環境,期待能降低醫病資訊不對等、改善緊張的醫病關係。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