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促成家庭和諧的原因,是他扮演「給予」的角色,而不是索取。他雖然衣食無慮,但是幾個兒子、媳婦們爭相孝順,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我看見他的晚年,不被遺忘、忽略,反受歡迎與敬重,跟他「甘心給予」有很大的關係。
除了前面我提到他怎樣在五子群茂剛結婚時,給他們夫妻做便當和晚餐。妻子辭世後,又曾經到美國照顧失婚的四子9年,那時他已經80幾歲,誰會期待他做這些呢?在物質上面他也是慷慨的,聽劉牧師說,家庭聚餐常常是爸爸請客,而且一般傳道人不可能點龍蝦、帝王蟹這樣的料理,爸爸盡量點好料來宴請他的兒孫。
其中一位孫子說,他人生中只去過美國玩一次,當時住到四叔家,爺爺帶他和同行的朋友去餐廳吃飯,還偷偷塞了100元美金給他。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如果你是他的兒子們,稍有感恩之心的人,怎麼會不回報親恩?如果你是他的孫子,可能不免會想:他不需要我們照顧,還請我們吃飯、塞錢給我們,好萌的老公公啊!
我相信很多人希望老後,是受到晚輩敬重與歡迎的,就算不至於每週聚餐,也渴望得到溫暖的關心和陪伴。我從劉老身上,看見「積蓄」、「健康」、「給予」這三件事情,帶給他人生極為圓滿的晚年圖像。其中,「給予」的力量是最大的,因為家庭幸福、父慈子孝、兒孫環繞膝前,這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如果他過去不懂得放手、不懂得給予、不懂得恩慈待人,再富有、再健康,也不見得有這幅晚年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