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癌症第6名!每天運動卻得攝護腺癌,該不會要「切蛋蛋」?不開刀的選擇是...

76歲的李伯伯平時身體勇健,每天都去爬山運動,不過最近小便的問題造成了他的困擾,常會有解尿不順或是晚上要起床小便很多次的症狀,因此到泌尿科求診。沒想到,醫師跟他說這個不是膀胱無力,而是攝護腺造成的!進一步肛門指診,發現除了攝護腺肥大之外,左側也有個硬塊,而且抽血的攝護腺指數(PSA)異常偏高,懷疑是「攝護腺癌」。

李伯伯很緊張,明明身體狀況不錯,也都有運動維持健康,怎麼還會得攝護腺癌?更擔心的是,「這種癌症該不會要『切蛋蛋』吧?」

攝護腺(亦稱前列腺)的形狀及大小類似胡桃,位在男性膀胱正下方,圍繞住尿道口,主要功能為分泌精液的成分。許多年長男性都有良性的攝護腺增生(攝護腺肥大),會造成排尿的阻塞症狀;而惡性的攝護腺增生(攝護腺癌)除了排尿症狀,也可能發生轉移、骨頭疼痛等症狀,嚴重可能危及生命。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台灣男性每年約有4,700人被診斷罹患攝護腺癌,是台灣第六好發的癌病,而且病人數量仍不斷成長,是不可輕忽的隱形殺手。

不過,大部分攝護腺癌的生長速度不快,而且有很特異的腫瘤指標可以追蹤,因此若是早期診斷出來,病人的治癒率及存活率都非常高。

而網路上有傳言說:「攝護腺癌的生長速度非常緩慢,且治療可能引起性無能及尿失禁的後遺症,不如放著不管。」不禁讓人困惑,不治療真的沒關係嗎? 

當然,對少數低風險的患者,不治療也是一個選擇,但是腫瘤仍有機會惡化或是轉變成生長快速的腫瘤,所以定期的追蹤仍然是必要的。然而,針對中高風險的患者 (例如腫瘤分化較差、侵犯出包膜外、PSA指數大於20等因子)、或是較年輕的患者,通常還是會建議患者做積極治療,以免日後發生轉移危及生命。 

其實治療方面,根據不同的期別及風險有許多選項,包括觀察追蹤、手術、放射治療,有時也需要全身性藥物如荷爾蒙療法、化學治療等。 

手術是針對腫瘤最根除性的治療,會將整顆攝護腺拿掉(非切除睪丸),術後指數通常會降至0.2以下。然而,並非所有攝護腺癌患者都適合開刀,例如有些患者年紀太大、心肺功能不佳、有麻醉的風險等;另外有些患者即使開刀後復發率仍偏高,例如一開始腫瘤就侵犯至儲精囊或膀胱、有淋巴結轉移等狀況,就不太適合接受手術。所幸針對攝護腺癌的局部治療,還有一個不亞於手術的武器-放射治療。

什麼是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是以高能量的游離輻射來殺死癌細胞,優點是不需麻醉、沒有傷口、門診做就可以。為了保護正常組織及有效殺傷腫瘤,通常會採取分次治療,每週五次,每次約十分鐘,根治性的攝護腺癌的療程約八週。

根據國內外大型研究,在適合開刀的攝護腺癌病人身上,放射治療可達到與手術相當的腫瘤控制及長期存活率(九成以上),漏尿及性功能保留方面甚至略優於手術;在不適合開刀的局部攝護腺癌患者,放射治療合併賀爾蒙療法為主要治療,也有良好的腫瘤控制(約七成);而在攝護腺癌轉移造成骨頭疼痛或神經壓迫時,使用短療程的緩解性放射治療可有效止痛。

1
2
單頁閱讀
健康特搜簿

健康特搜簿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sharon_chen@bwnet.com.tw)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