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不能多體諒我媽一點嗎?」心理諮商師告訴你:為什麼父親早逝的丈夫最「媽寶」

良醫讀書會良醫讀書會 撰文者: 黃之盈2016-08-26

先生都站在婆婆那一邊

頂替爸爸的位子,是他在爸爸過世後,照顧媽媽的方式,也是他對爸爸唯一的紀念和連結。

「你媽媽的潔癖太嚴重了,只要有一點點髒,她就唸個不停,我實在受不了了!」

這不是她第一次抱怨婆婆,但先生這一次卻很嚴肅地對她說:「你就不能多多體諒我媽一些嗎?她一個人把我帶大,很辛苦。」

「我知道她很辛苦,我也知道你很孝順。但是,這是我們的婚姻,你為什麼總是犧牲我呢?」

小學五年級時,他的爸爸過世,從那一刻起,在家中排行老大的他,就開始學會照顧弟妹及媽媽,甚至當他在學校不夠乖,被老師寫在聯絡簿上時,他會有很深的罪惡感,他下意識不由自主想著:「都是我,又讓媽媽傷心。」

在爸爸過世後,媽媽變得很愛收拾東西,也很勤於打掃家裡,彷彿家裡容不得一點點髒。媽媽總是很堅強地告訴他們,即使爸爸不在,她也會好好照顧他們,什麼都不需要擔心,但他卻常常看到媽媽背著他們偷偷掉眼淚。那時,他就在心裡告訴自己,只要他長大,就不會再讓媽媽掉淚。

媽媽辛苦帶大他是事實,他沒說錯,但他也愛著太太,這該怎麼辦?

諮商心理師這樣說:

在一個家庭裡,如果父親過世,往往就由母親一肩承擔起家計和管教孩子的責任。而在這樣家庭結構裡的男孩子,很容易就取代了父親的角色。上述例子裡的他,就將自己失去父親的難受擺在一邊,獨自承擔起母親的傷心。

對他來說,在心理位階上,他已經跟母親結了婚。他不准自己像個孩子、不准自己有怨言、不准自己難受,當然更不准任何人埋怨母親。

在此同時,他迅速將自己拉拔長大。於是,他也希望太太也無所作為,任媽媽予取予求,因為他當年就是這樣讓自己快速長大。

也許,頂替爸爸的位子,是他在爸爸過世之後,照顧媽媽的方式,也是他對爸爸唯一的紀念和連結。但他也別忘了,自己現在還有「丈夫」的身分,他對太太也是有責任的。

在我們小的時候,家庭的某些變故,常常會帶給我們決定人生的一些信念,或者我們會認為人生就是如何如何,我們應該要如何如何等等。這些信念明顯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與生命,但我們忘記了,信念其實是需要隨時空調整的。

因為當信念一僵化,我們往往會以為自己沒得選擇,所以請好好靜下心來思考,你會發現,雖然有時原生家庭的包袱很沉重,也讓我們在其中受傷、痛苦,或感到孤單與絕望,但現在已經長大的你,是有能力回頭省視,而且擁抱住童年傷痛的自己。你有能力,也有力量給自己愛,並走出新的路。


什麼事都要管,當我是她小孩嗎?

從小到大,媽媽總是對他說:「你沒有我不行。」「我不照顧你,誰會照顧你?」

「你衣服怎麼不穿多一點?圍脖記得要戴上。」她看著正要出門的先生,不斷提醒。

「喔。」先生悶哼了一聲。

「這種天,你還是戴一下帽子吧。你衣櫃上層有一頂刷毛的鴨舌帽,戴它出去,會很暖和。」先生已經開始不耐煩。

「那雙皮鞋的鞋底快掉了,你要換一雙,最好是鞋櫃右手邊的那一雙。」

先生忍住怒氣,不爆發,但他頓時愣了一下。怎麼太太和媽媽這麼像?

他好像突然間變回婚前,被媽媽悉心照顧著的小男孩。這是一種很熟悉,卻又不舒服的感覺。他只要和母親相處,就像變成箍著緊箍咒的孫悟空,永遠逃不出五指山。

他有一個很享受孩子們崇拜眼神的媽媽,鄰居也都對他媽媽讚譽有加,因為她一手包辦先生、孩子的所有事情,不但稱職,也十分出色。

但當他漸漸長大,他卻想與媽媽保持距離,媽媽卻總是對他說:「你沒有我不行。」「我不照顧你,誰會照顧你?」

如果不順從媽媽的想法,她往往會情緒化地發脾氣,覺得大家都不在乎她,還埋怨起自己以前實在太傻了,完全無私的付出,現在老了,卻都沒人要理她。

但當媽媽愈是這麼做,孩子愈想脫離。只是孩子在脫離的同時,卻還不忘回頭確認媽媽還愛不愛他們。這樣的孩子,一邊想逃離媽媽的掌控,一邊內心裡卻又帶著強烈的不安與罪惡感。

如今,他竟然在太太身上看見媽媽的影子。他和媽媽的糾葛,會複製到與太太的相處上嗎?

諮商心理師這樣說:

這類型的媽媽所面對的困境:一方面她們無法因為家庭生命週期的改變而調整自己,一方面又害怕面對未知,所以認為不如不改變來得好。於是,她們堅信:「孩子是離不開我的,當他們少了我,根本無法生活。」

但她們忘記了,三歲的孩子會拉著父母的手去探索世界,他們極力討好父母,想和父母當一輩子最好的朋友,甚至非常崇拜父母,想和父母結婚;不過,七歲的孩子卻已經將目光從父母身上轉移到老師,孩子每天放學回來,開口閉口都是「我們老師說」;至於十三歲的孩子,他們的重心是同儕,所以「同學說」又取代「我們老師說」。二十歲的大人呢?他們在乎的更廣泛了,工作、朋友、愛情……

她們焦慮,如果孩子沒有了她們,日子會過得黯淡無光。在擔心孩子因此會回頭指責她們的不盡責前,她們努力地將愛灌注在孩子身上。


看不見孩子的母親

滿溢的父母的愛,多到似乎能把孩子塞回子宮內餵養。但這樣滿溢的愛,反而讓孩子失去了獨立的雙腳。如果可以一直躺在床上就能滿足一切,誰又想起身扛起自己的重量,努力用自己的雙腳跑跳呢?

當她們因為焦慮,而為孩子做太多的同時,其實是「看不見孩子的」,她們看不見孩子已經長高,臂膀有多堅實。她們活在「孩子可能還很脆弱、無助」的想像裡,阻擋了孩子成為自己。

也許,在這種焦慮中,父母才是真正沒有安全感,真正脆弱無助的人。對他們來說,當他們日夜不斷叮嚀「我這樣做是為你好!」「為什麼都不聽我的?」的同時,他們反倒成為最脆弱不安的一方。他們擔心恐懼自己的年邁被孩子看穿,擔心恐懼自己再也無法保護孩子。

但當孩子已經長大,與其依循著父母的方式過活,孩子不如主動告訴父母,「我長大了,我就像當年的你們一樣,我可以承擔起自己的生活,你們不用為我擔心。」這可以幫助父母親意識到,只有父母願意放手,孩子才可能看見外面的風景。

停止從家人身上追求認同與肯定

不過,上述例子裡的媽媽,除了對孩子放手外,或許也可以學習尋回自我,學習傾聽自己的需求,因為她已經花了大半輩子照顧家人,並將自己的快樂始終放在家人對她的回應上。但人生是自己的,如果她能停止從家人身上追求認同與肯定,或許兒子才願意與她再度拉近距離。

當我們還是孩子時,面對父母的焦慮,我們會如何反應呢?

一、攻擊:例如,「憑什麼管我?」「你根本就是為了你自己!」
二、冷戰:例如,「我才懶得理你!」「儘管去說好了!」「隨便你!」
三、逃避:例如,「這樣說有用嗎?」「這根本影響不了我!」
四、避重就輕、轉移話題:例如,「外面有下雨嗎?」「爸爸幾點會回來?」
五、妥協、順從:例如,「你說了算!」「依你說的做就是了。」「好……」
六、化解、尋求雙贏:例如,「我知道你的意思是……不過我也提提我的意見是……」「你真的辛苦了,你的經驗很珍貴,我期許我也能像你一樣,所以……」

一至五的反應方式,是偏向控制、逃避或委屈自己,這往往無法達成真正的溝通。六的方式,雖然較為辛苦,但卻比較能讓彼此互相了解真正的想法,因而也比較容易找到能讓彼此都接受的處理方式。

如果要緩解對方的焦慮,那麼第一件事,是請先肯定對方的著急和照顧我們的心情,接下來,再好好與對方溝通,可以怎麼做,能讓彼此都接受。

焦慮的人,是需要被回應的,只是我們願意回應,卻不想被控制,這就需要孩子與父母好好溝通,也許不能一次就成功,但是回頭想想,我們的父母在我們小時候,不也是不厭其煩,一再地重複教導我們?如今,年老的父母某個層面也很像個孩子,而如果這樣的溝通,既能讓我們修復與父母的關係,並重新看待自己的親密關係,不也是很好的機會嗎?

書籍簡介

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
作者: 黃之盈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6/06/29
語言:繁體中文

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畢業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目前為台北市立明德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同時是《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自由時報「戀愛蹺蹺板」關係療癒專欄作家;Mamibuy駐站專家。

自二○一三年至今,演講、團體暨工作坊等經歷已超過上百場。目前是教育部高中生涯規劃學科中心,人才庫邀約講師;台北市張老師校園推廣講師;高雄市教育局國中生涯發展教育課程組,人才庫邀約講師;高雄市教育局生涯發展教育中心課程組,生涯媒材發想人;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委員會委員。曾是姊妹淘心話──女人心事專欄作家;國立中正高中教育實習輔導教師;高雄市立民族國中兼任教師等。為台北市102學年度教育甄試──台北市專任輔導教師榜首;台北市103年度提升教育人員輔導知能案例甄選特優。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