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著不動,違反大自然法則,容易生病
我的情形與胖子老兄不一樣,我的血液不良是因為手術、電療及化療,都會分別對組織造成損傷,有些組織甚至已經死亡或者萎縮。譬如我的左邊脖子及左邊肩膀的肌肉,就早已萎縮成結疤組織,要恢復正常,據常理來說是不可能的,可是,經過這些年來持續的運動,漸進式地增加運動量,脖子及肩膀的功能,也已恢復了不少,譬如我現在已經可以背著自己的背包(以前都是慶榮背的),獨自去爬山,甚至出國。
慶榮陪著我每個週日及例假日爬山,轉眼竟已三十多年,看著我的血液循環在逐漸改善,也看著我的健康狀況在改善,他不只是高興,也很得意,認為那是他堅持的功勞。去年,雖然他在生病中,已經不能爬山,仍然堅持要我週日去爬完山回來才去照顧他,也叮嚀我,即使他不在,我也要持續爬下去。現在,雖然週日例假日我都獨自在山徑中漫步,但是感覺中,他仍然在我的身邊,陪著我。
30多年來,我們在山中遇過無數的山友,只要有機會,慶榮都會過去跟他們說話,其中只要是持續地爬山的人,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雖然他們爬山的因緣各個不同,但會持續爬山的理由,絕大部分與血液循環改善,及與健康情形改善有關。
有一次,在南港山上碰到一個80多歲的老太太,她的腳步仍然相當矯健,她說她每天一早就上山,一天當中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放下不幹,只有爬山,就是不能停。你想,如果爬山對她沒有好處,她會這麼堅持嗎?
人是動物之一。既然叫做動物,那當然就是應該動才對,現代人生活太安逸,幾乎不用動,顯然違反了大自然法則,要不生病,才怪。
所以,要活得好,就得動。
爬山可用自覺最舒適的步調,慢慢地爬
爬山的確是一項很好的運動。
爬山不用特別張羅工具,只要一雙不會滑倒的鞋子就好了。爬山不用花什麼錢,一個水壺、一頂帽子就可以上路。爬山是很輕鬆的運動,可以用自己走得最舒適的步調慢慢爬,累了,休息一下再走,不用趕。
爬山甚至不需要熱身,到了登山口,慢慢往上走,身體自然就熱了。爬山沒有競爭性,不像球類運動,非要把對方打敗才達到目的。相反地,爬山時,如果有一個隊友落後,前面的人還會回過頭來幫他揹背包、陪他、為他打氣,務必把他領到目的地不可。這是希望大家都好,大家都健康的團隊精神,不是拼個你死我活的競爭性運動,所以爬山是沒有壓力的運動。
相反地,爬山是抒壓的好方法,因為爬山需要大力呼吸,大量排汗,可以把很多壓力造成的毒素與悶氣排出去,同時,爬山很少單獨行動,你一句我一句的閒聊,有時候在無意中就開竅了。
爬山還有一個大收穫是因為遠離都市,進入山林,呼吸到不一樣的空氣,讓你的肺大量補充能量。我的一位老師很老了,仍然在爬山,學生們疼惜他,怕他會出意外,問他為什麼還要去爬,他說:「我要去換氣。」真的,如果在細雨濛濛中走在山中,那空氣,那股甘甜、清新的味道,馬上就會讓你有充了電的感覺。
還有,別的運動,時間都比較短暫,只有爬山,起碼爬上一兩小時,15公里就要4、5小時,25公里就要7、8小時,這樣運動下來,效果比較容易看得到。
在台北市,爬山更是方便得不得了。因為台北是盆地型的都市,四面都是山。台北市政府近年來規劃與整修了很多親山步道,路標清楚,路況良好,如果拿著市民手冊,你還可以看到每一條步道的簡單介紹、步道長度與步行大概所需的時間,如果還要知道更詳細的路線狀況,還可以上台北市親山步道主題網去查詢。
爬山雖然很好,但是膝蓋不好的人卻不適合爬山,因為那樣會增加膝蓋的壓力,反而會受傷,尤其是走下坡路,壓力更大。這樣的人,要運動,便以走路最適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