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子金孫的光環,壓垮一個貼心的孩子!心理師分析:為何乖小孩會突然「學壞」

「心理師,妳有看最近建中生跳樓的新聞嗎?」坐對面沙發上的女士說著,我點點頭,知道她應該是想起以前的事情了,她繼續道:「當初如果不是因為他,我也不會發現,原來我的心已經累到生病了。」她話裡面的那個他,就是這位女士的兒子。

眼前的淡妝樸素一臉平靜的女士,過去曾為了失眠和婚姻問題進行過一段時間的諮商,現在她的身心狀態與生活都已經回到常軌,只需要一兩個月過來談一次,不久就可以結案了。療程到最末,通常都會開始進行回顧,最近的新聞,讓她想起了當初兒子發出的警訊。

她們夫妻倆只有一個獨生子,一路呵護栽培,從幼稚園到國中兒子表現都很優異,上了高中以後,問題卻開始頻繁地冒出來,沈迷線上遊戲、交網友、翹課、抽菸等,兒子的成績也隨著與父母激烈爭吵次數一落千丈。她心力交瘁嚴重失眠,開始到身心科門診拿安眠藥,直到某天跟醫師提起兒子的情況,醫師建議可以尋求心理治療,她抱著一絲希望回去跟兒子商量,希望可以送兒子來晤談,沒想到兒子居然劈頭就說:「為什麼是我去,妳為什麼沒有想過有問題的是你們!」當時她很傷心,但現在回想起來,她覺得兒子的話其實有幾分道理。

一開始她覺得自己是為了想找到幫助兒子的方法,才找心理師晤談,透過深入討論與仔細梳理,她努力學著從兒子的角度去體會他的感受,她意識兒子比其他同齡孩子承受更大的壓力,跟著這些線索,她注意到了自己個人與家庭的議題。

原來她的兒子不只承受獨生子的壓力,她的丈夫是家族裡的長子,婆家是家鄉的望族,不僅有很多規矩,而且非常重視門面,她嫁進去之後,每一個階段都承受許多壓力,生下兒子之後,這個備受矚目的金孫就承受了自己雙親、爺爺奶奶、諸多伯伯、叔叔、姑姑的指教。

細細回想起來,在教養孩子的路上,不管是小事還是大事,她發現自己幾乎沒有什麼決定權,出生時喝母奶還是哪牌的奶粉、讓孩子穿什麼衣服、長大唸什麼學校、學什麼才藝等,公婆總是已經先有定見,身為媽媽的自己只是個張羅吃穿、接送孩子的角色。先生一來不管家中小事,二來對大事的看法往往只想讓他的父母滿意,彷彿兒子理應繼承家族對自己的期待。

其實兒子為什麼在高中時突然變得那麼叛逆,她心裡多少有底,她一直知道兒子喜歡美術,但整個家族都希望出一個醫生光耀門楣,她曾想和兒子溝通,但兒子回她「跟你們講有什麼用?最後還不是要照你們說的做?」兒子太明白跟自己的父母溝通根本沒用,自救的想法加上心底對父母的失望,讓他決定乾脆讓成績一落千丈,就沒人有本事逼他了。

很多青少年的家長常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和自己溝通,但其實並不是只有坐下來長談才是溝通,也不是談完之後,孩子就聽你的話去做才是溝通。她後來很心疼自己的兒子,她明白兒子不是一下子變得叛逆,而是一點一滴在生活的每個選擇裡,逐漸對自己的父母失望。她記得兒子國小時,半夜發高燒,卻堅持要抱病去上課,她心疼不斷勸兒子,兒子卻低聲地說:「如果我表現不好,妳會被爺爺罵。」當時她只是覺得兒子貼心,透過晤談她才發現是他們這些大人沒辦法處理好自己的問題,讓孩子反過頭來擔心自己。

她覺察到自己過去順從求和諧的個性,讓她一昧地只想做到讓其他人滿意,面對不合理或不公平,沒有辦法保護自己,當然也就沒辦法捍衛兒子的感受,加上她的先生因為覺得自己年輕時沒有好好念書,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所以把希望放在兒子上,他們夫妻沒有堅守家庭的界線,讓太多家族的人插手管教兒子,自己的兒子彷彿不只一對爸媽。

療癒自己的道路說來容易,做來卻需要極大的堅持與毅力,畢竟許多造成問題的行為模式都是從小開始累積,有的是為了因應童年的創傷,有的則是背負了上一代陰影,她一直以為自己小時候過得平順,其實深受身為童養媳的母親所影響,母親在婚姻和家族裡身份卑微,永遠只能埋頭工作,到後來疑似得了憂鬱症,這些經驗都和她長大後習慣順從、不懂得保護自己等議題有關。

重整自己的生命故事是痛苦且艱難的過程,每當想放棄,幫助兒子就是她堅持下去最大的動力。療癒自己的這幾年,改變從她自己身上開始發生,她不再不假思索地接受他人的建議,而是練習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她試著不再避免爭吵,不讓自己為了表面的和諧而退縮,反而學著堅持對的事情不輕易妥協,就像環環相扣的齒輪,她改了方向,丈夫和兒子,甚至婆家的人也必須改變方向,這些調整當然不是一蹴可幾,而是透過好幾次夫妻間的大吵架,與婆家人的冷戰,和自己兒子好幾個晚上徹夜不眠的深談。

人與人之間「一個巴掌拍不響」,過去如果不是她的順從和退縮,別人也無法一直漠視和侵犯她的自由與權益,甚至也侵害了兒子的成長機會。現在她的兒子已經去日本念語言學校,打算之後繼續在日本學動畫,雖然母子兩地相隔,但她卻覺得和兒子前所未有的親近,孩子會惦記著她,會主動分享自己的生活,這趟療癒之路雖然辛苦,但走到最後,她賺回了兒子也贏得了自己,她才是最大的受益人。

當兒童或青少年有心理困擾時,他們無法像成人一樣自主地尋求幫助,更遑論自己主動前來晤談,主要照顧者是最重要的守門人,孩子需要家人為他們把關,但我從晤談經驗中發現,孩子或青少年的心理困擾往往牽涉到整個家庭的議題,這時若家人沒有做好檢視或療癒自己的心理準備,他們對問題的否認往往會轉化為對孩子治療過程的阻礙。所以我深深地佩服這位女士,我相信為了所愛的孩子而成長,是父母能送給子女最美好的人生禮物。

作者簡介_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臨床心理師黃惠萱,現為行動心理師,同時也兼具女兒、妻子、媳婦與母親的角色,希望透過簡單的心理學理論與諮商經驗的分享,帶給一樣身兼多重角色的女性心靈上的支持與鼓舞。
「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粉絲專頁

心理師與女人談心室

心理師與女人談心室

查看全部

臨床心理師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黃惠萱,現為行動心理師、人妻與人母、婆婆的媳婦、媽媽的女兒,希望用簡單的心理學理論,給更多女性支持與鼓舞。

「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