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冰冷不等於寒性體質!10人有8個自認「冷底」...中醫師:錯~「熱底」人變多了

獻銘醫針見血獻銘醫針見血 撰文者: 黃獻銘 醫師2017-04-11

在華人社會,一旦發現手腳冰冷的問題,十有八九會選擇使用中醫藥協助改善。但執業多年,我發現民眾對於手腳冰冷有著錯誤的認知。

故事往往是類似的:「我很注重養生,努力喝桂圓紅棗茶、十全大補湯或是羊肉爐,雙手還是冷吱吱。而且嘴巴一直破,痘痘一直長、身材一直胖,月經卻依然疼痛不堪……明明我應該是屬於『冷底』體質,為什麼身體都沒改善?」每當我聽到這番自白,內心都不禁搖頭嘆氣。

華人社會自小就灌輸我們許多藥食同源的觀念。對於一般食物的寒熱屬性,一般人都有概略的認知。覺得火氣大就喝青草茶、椰子水,冷底就吃薑母鴨、羊肉爐、燒酒雞、四物湯……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陰陽調和,這難道不對嗎?

首先要釐清一個觀念:四肢冰冷不等於寒性體質!

有別於早期農村社會營養條件缺乏,餐桌上時常缺魚少肉。現代人飲食習慣西化,肉食、烤、炸、辣或辛香調味比古早社會更加普遍,加上熬夜的習慣與精神壓力過大,都是驅使人體往「熱性體質」的方向發展的要素。但現代人十有八九,傾向於判斷自己是「冷底」,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想像身體是一個中央空調的建築物,暖氣藉由管路送到各個房間。如果某個房間突然變的很冷,我們可以做出兩個合理的懷疑:

1. 暖氣機的問題,比如沒電或煤油或柴火燒完了

2. 通風管路阻塞了

如果是第一種情形,代表整棟建築物泰半都得不到暖氣的供應。中醫稱「陽虛型體質」,俗稱寒性體質。這時候添柴生火,比如使用桂圓、生薑、人蔘、肉桂、黃耆、附子、當歸等「溫補」的藥材是有益的。

但如果是第二種阻塞性原因,再去添柴生火,多餘且無法流通的熱能更可能造成鍋爐過熱,出現種種上火的症狀。中醫稱「陽鬱型體質」。這時候使用上述的「溫補」藥材,反倒火上加油。輕則口乾便秘失眠,重則痤瘡如雨後春筍地冒出,月經不調,或進展為「痰熱體質」代謝受阻體重上升,成為一個手腳冰冷,但滿臉痤瘡的胖子。

這時候出現兩個問題,我如何簡易判斷自己的體質?如果我是陽鬱性體質,該怎麼處理?

關於「陽鬱型體質」,有兩點特色:

1. 寒冷的表現,只出現在局部或末梢。

2. 身體同時有「寒性」與「熱性」的矛盾徵候。比如手足冰冷卻滿臉痤瘡,怕冷卻口乾舌燥,月經來腹部冷痛卻伴隨小便短赤……

如果有以上特色,你很有可能是陽鬱型體質,建議您暫時把吃補的習慣改掉,並洽詢專業中醫師做完整體質判定。

通,即是補

至於治療方面,如果是伴有容易緊張、上腹容易悶脹、噁心泛酸等症狀,往往是長期精神壓力,運動量不足。常見工作繁重的上班族。可以選用開陽解鬱茶。以及在辦公室空檔勤做太極甩手功,加強末梢氣血循環。

太極甩手功

開陽解鬱茶:陳皮、木香、荷葉、夏枯草各兩錢,裝入棉布袋中,以熱開水悶煮十分鐘即可,代茶飲用。

如果面色紫暗、聲音有力、身體腫脹、月經不暢或血塊多。屬於血瘀性體質。表示負責運送營養與熱能到身體末梢的血液循環阻滯。可多食用蓮藕,活血通陽。

「以後別做冰友,冰友不能牽手~」這首改編自周興哲《以後別做朋友》的歌詞,是多麼的寫實。中醫養生保健,以各種自然的藥草與身體導引,讓失衡的生心理平衡趨於中和。不過一般民眾體質判斷上,仍存在許多誤區,造成許多養生觀念的誤用。希望在諮詢專業中醫師後,人人都能有一雙炙熱的太陽之手,能將冷風中捂著冰冷雙手呼氣的女(男)友溫暖地放在手心。

作者簡介_黃獻銘 醫師

明悅中醫診所 院長
台中榮民總醫院醫師
高雄市立中醫醫院醫師
嘉義基督教醫院醫師
醫師國考榜首
中醫西醫 雙執照 醫師 

FB:中西醫師黃獻銘
網址:http://www.drchen.com.tw/time3.htm

獻銘醫針見血

獻銘醫針見血

查看全部

黃獻銘 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雙主修中西醫師。學貫中西,還不小心拿過醫師國考榜首。在西醫服務時,曾榮獲臺中榮民總醫院與嘉義基督教醫院最佳醫師的肯定。於西醫時品嚐著生命的脆弱與醫學的極限。為完成理想中的醫療服務,遂轉換重心浸淫在針灸與中藥材之中。希望能用平實有趣的文字,傳達正確的中醫知識。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