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實驗室老鼠還小...500公克早產女嬰一出生腸子就破洞,全靠20多個醫護救了她

健康特搜簿健康特搜簿 撰文者: 柯柏瑞 醫師2017-06-08

照片提供:柯柏瑞 醫師

我的病人才500公克

剛出生一個禮拜,才500公克的早產小女嬰,都還比實驗室老鼠要小,腸子很脹,肚子裡面有不正常的空氣,一大堆人圍著保溫箱討論著,應該是肚子裡面的腸子什麼地方破了吧?要開刀進去嗎?這麼小,撐得過手術嗎?不開刀進去處理破掉的腸子,有機會活下來嗎?兩難!

我們的孩子缺少資源

故事回到兩個月前,在吵雜的會議室中,各個專科的醫師正在熱烈討論著,怎麼樣下一次能夠做得更好,這一直是醫學界的傳統,遇到了狀況,結果並不理想,大家會集思廣益,怎麼樣才能夠更進步,所以,今天的醫學會比昨天的好,而明天會比今天的好,不過,討論了半天,其實沒什麼結論。

當時的病例是這樣的,一個剛出生的足月小男嬰,腸子上破了個洞,轉來義大醫院,不過,也許是已經破了一段時間了,所以小男嬰其實已經很厲害的休克,很積極地搶救,但是小朋友還是沒機會活下來。

能早期發現當然是很好,但是我們畢竟沒辦法去指導人家怎麼做,所以大家一直在討論,能不能什麼地方可以再突破?

在台灣,小孩子一直是不被重視的一群,既沒有選票,整個社會的氛圍也不認為小孩子是整個國家的未來,也沒有將別人的小孩子看作是整個社區,乃至台灣的小孩子。因此,他們的資源一直很少,少到甚至連新竹都沒有辦法在單一家醫院維持每天24小時都有小兒急診。讓新竹的父母必須要先查看哪家醫院有小兒急診,才能把小孩子送過去。

如果小孩子的資源不是這麼缺少,台灣少子化也不會這麼嚴重。

小男嬰都已經休克了,可卻還是必須得去專門為了大人設計的開刀房,床很大,開刀房溫度很低;電刀貼片很大,不知道能貼哪裡;點滴幫浦是大人的幫浦,每小時打進去100cc跟每小時打進去10cc的精密度是不一樣的,就好像,不能拿秤大卡車車重的地磅拿來量一般人的體重。

最好應該有專門做小兒麻醉的醫師,可是連小兒科醫師在某些地方都沒辦法每天有了,資源這麼少,怎麼養得起專門的小兒麻醉醫師?而且,也沒有人願意365天值班,一個都養不活了,當然更不可能一次養三個。

救不救?兩難

大家看著500公克的小朋友,七嘴八舌的討論著,家屬間也在討論著到底要不要救,畢竟是早產兒,能不能救得起來不知道,救起來之後,未來的發展是不是正常的就更難說了。

阿嬤主張,放棄好了,兩夫妻畢竟還年輕,要再生個小孩子也不困難,可要萬一小朋友活下來,但是沒辦法健全發展,那可是會拖垮一個家庭的經濟的。而媽媽,大概是因為第一個小孩吧,說什麼都很難放棄自己辛苦懷胎的小孩。

而醫師們的意見認為,這個週數的早產兒本來存活率就低,再加上腸子破掉,敗血性休克,存活率就更低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小朋友的傷害真的會很大,所以也很難保證小朋友未來能正常發展,但是,在有存活機會的狀況下,要去放棄一個小孩的生命似乎會有倫理上的問題。

我不是全能,但是我有最強的夥伴!

最後還是決定手術處理,但是,鑑於之前的經驗,足月的都很難活了,更何況是眼前這個500公克的小不點?去開刀房存活的機會實在很低,那不然,就在加護病房裡面,床邊做手術吧。還好,上次我為了投資在自己小兒外科專業上,花了相當於一台小汽車的錢買了頭燈組,剛好可以解決在床邊手術的最大問題-照明,不然光有這樣的想法,設備沒辦法配合也做不到。

小小的加護病房中一下子湧進了二三十位專業人員,加護病房護理師負責照顧點滴、管路與幫浦;呼吸治療師負責很大台,但是很精密的呼吸器;新生兒科醫師監視著小朋友的生命徵象,也下著指令,缺什麼補什麼;麻醉科醫師負責麻醉,想辦法讓小朋友不動,麻醉科護理師一起幫忙麻醉與寫紀錄;開刀房流動護理師負責準備與傳遞器械,刷手護理師則用心的在手術台上準備器械,開刀房助手大哥幫忙拉勾,小兒外科醫師,我,則是準備專心的與破掉的腸子奮戰。

手術要開始前,麻醉科醫師發現不對勁,小朋友的血氧一直上不太來,趕快請呼吸治療師來調整呼吸器,也請新生兒科醫師們來確定氣管內管的位置,氣管內管的位置對,呼吸器調了半天,狀況一直沒辦法改善,我看到肚子一直很脹,我想,大概是腹壓太大,氧氣打不到小朋友的肺部去吧?

1
2
單頁閱讀
健康特搜簿

健康特搜簿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sharon_chen@bwnet.com.tw)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