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口氣要在家裡嚥下去...安寧醫師:沒準備好這3件事,結果和你想的絕對不一樣

良醫讀書會良醫讀書會 撰文者: 朱為民2017-06-20
最後的旅程是在醫院還是在家

如果有一天真的不行了,你會想待在醫院,還是回到家中度過最後的時光?

家,永遠是我們的避風港。但是對末期病人和家屬而言,臨終時要不要回家,往往陷入面對生死的天人交戰。

人生最難以承受的打擊

走進譚先生的病房,第一眼注意到的,不是病人,而是一旁兩個可愛的小朋友,瞪著大大的眼睛,看著這個穿著白袍的陌生人。

「您好,我是朱醫師,是安寧緩和的醫師。」我跟譚先生、譚太太自我介紹。

四十二歲的譚先生是嘉義鄉間一間木材公司的小老闆,和太太經營著父親辛苦打拚留給他們的事業。兩個孩子,哥哥九歲,弟弟六歲,似乎繼承了父親南部孩子陽光的氣息,活潑可愛。二○一六年初,正當事業慢慢步上軌道的時候,譚先生因為久咳,到醫院去掛了胸腔科門診。他還記得,醫師跟他說是「癌症」的當下,那種強烈暈眩的感覺。那天是個大晴天,走出醫院的時候,陽光刺得他張不開哭紅的雙眼。

他和譚太太傷心了好一陣子,決定為了小孩努力下去。經過了開刀後傷口的痛楚,以及化療令人難以忍受的嘔吐之後,原以為會得到好消息,沒想到迎接他的,卻是:「譚先生,很抱歉,癌症復發了。」那一個晚上,他走到蘭潭旁的長椅上坐下,望著看不到任何一顆星星的天空,心中沒有任何想法,就是望著。而他太太,一個人在床上抱著枕頭流淚。

又過了一輪化療,頭髮掉光了,他的身體愈來愈瘦弱,能夠走路的時間愈來愈少。過了幾個月,他發現自己開始頭暈、頭痛,甚至早上說過的話,晚上就忘了。回診時,醫師搖搖頭跟他說:「很抱歉,是腦部轉移。」他回頭看了看太太,說:「走吧。」頭也不回的開車回家,緊緊抱住兩個孩子。

我看到譚先生是在他被發現腦部轉移的兩個月後,轉移的範圍已經很大了,所以譚先生的意識迷迷糊糊的,大部分時間在昏睡。因為肺癌本身會讓肺部的功能越來越弱,呼吸的力量越來越小,所以他非常的喘,必須要藉著極高劑量的嗎啡,才能較為緩解。

「醫師,我想讓他到安寧病房。」譚太太跟我說話,目光卻盯著在病房門口玩耍的兩個小孩。

從安寧病房到留一口氣回家的轉折

轉到安寧病房之後,譚先生的病情每況愈下,昏迷幾乎占了一天大多數的時間,呼吸速率愈來愈快。我們醫護團隊每天花非常多心力照顧他與他的家人。非常多親朋好友來看他,除了譚太太和孩子之外,還有譚先生的雙親、他的兩個姐姐等等。我們也盡可能讓大家了解現在的狀況和治療方式。

所有住進安寧病房的病人與家屬,都一定會被問到以下這個問題:

「如果有一天身體狀況真的不行了,你會想要待在醫院,還是回到家中度過最後的時間?」

這個問題,我們也問了譚太太,她很堅定地說:「在家裡的環境和人力沒辦法照顧,就待在醫院。」

直到有一天,譚先生的血壓開始下降了。我們趕緊連絡所有的家人,跟大家說,應該是時間快到了,希望他們有多一些的時間可以陪伴彼此,此時此刻家人們都流下了眼淚。

這時,譚先生的二姊,一邊哭,突然丟出了一個讓我們震撼的問題:

「醫師,我弟弟最後的心願就是回家......。可不可以讓他在最後的時刻,完成他的心願?」

我當場有些錯愕,最後的心願?那之前怎麼都沒有說呢?身為醫生依然要保持冷靜,我詢問大家的意見:「大家真的都覺得,回到家是譚先生最後的心願嗎?」

他的大姊和二姊們都非常支持要讓弟弟回家,譚先生白髮蒼蒼的父母也附和:「對啦,回家比較舒服啦,我們也想要完成他的願望。」我有點為難,轉身問譚太太說:「妳自己覺得呢?」

在公公婆婆和一大家子面前,譚太太的聲音突然變得很小,只說了:「回家......,也好。」幾個字,就沉默了。

1
2
單頁閱讀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