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內身亡!日婦被野貓咬感染「蜱蟲病」》關於蜱蟲你該知道的4件事

良醫劃重點良醫劃重點 撰文者: 歐陽蓉2017-07-26

示意圖,非當事貓(攝影:Kii)

日前日本一名五旬婦人去年遭流浪貓咬傷後,罹患以蜱(ㄆ一ˊ)蟲為媒介的新傳染病「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發病後10天內,不治身亡。厚生勞動省公布消息,認為該流浪貓曾遭蜱蟲咬傷,再把病毒傳給死者,成為全球首宗經哺乳類動物傳染的SFTS病例。

SFTS俗稱「蜱蟲病」,4至10月為主要流行季節,其中又以春、秋季為其活動高峰。2011年確定是由一種新布尼亞病毒導致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以棲息於野外或草地的真蜱為主要傳染媒介,全球至今已有數百人感染。

根據台灣衛生署疾管局資料,「蜱蟲病」發病潛伏期為7~14天,期間可能會有發熱(38℃以上),且無力、噁心、嘔吐等現象,部分病例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等。「蜱蟲病」的主要發病症狀包括皮疹、水腫性丘疹或小結節,紅腫、水皰或瘀斑,蟲咬處會感覺搔癢或疼痛。大多數患者有噁心、嘔吐及食慾不振等情形,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其中,少數重症患者可因多重器官衰竭,導致死亡。

蜱蟲又名壁虱、扁蝨、草爬子,是一種體形極小的蛛形綱蜱蟎亞綱蜱總科的節肢動物寄生物,僅約火柴棒頭大小。不吸血時,有米粒大小,吸飽血液後,有指甲蓋大。牠常活躍於長長的草叢中,等候宿主經過,趁機緊貼宿主身上,並把螯肢和布滿了倒齒的餵食管插入宿主的皮膚,以緊扣宿主身上。

硬蜱的生活史分為:卵、幼蜱、若蜱至成蜱四個階段,除卵期外,每一階段皆需吸血才能維持生存與發育,且不同階段因其尋找宿主方式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動物宿主。幼蜱主要寄生於野生囓齒動物;若蜱與成蜱則以較大型的哺乳動物,如:鹿、牛,為主要吸血對象。

蜱蟲叮咬後所帶來的傳染病,以萊姆病為常見。其他還有Q熱、科羅拉多蜱熱(Colorado tick fever)、兔熱病(Tularemia)、蜱傳回歸熱(relapsing fever)...等。

硬蜱生活史中除卵期之外的每一階段,都可能於吸血的同時而感染伯氏疏螺旋體(萊姆病主要致病原),並可經由跨蟲期傳播傳遞至下一齡之若蜱或成蜱,再傳給新宿主造成感染,很少經卵傳播。

日常中,想要避免被蜱蟲叮咬及被其傳染疾病有四個重點:

1.避免暴露於蜱蟲孳生的環境:

夏天若至郊區遊玩、登山露營等戶外活動時,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像是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長筒襪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此外,在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含DEET之蚊蟲忌避劑,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如果在野外露營時,帳篷等露營裝備可以使用殺蟲劑浸泡或噴灑。

2.檢查全身有無硬蜱叮咬或附著:

於戶外活動返家後,連同寵物,應檢查全身是否遭硬蜱叮咬或附著,文獻指出,硬蜱叮咬後約24~48小時後,才會開始於唾液中釋出伯氏疏螺旋體,因此若遭硬蜱叮咬,應儘速用鑷子夾住硬蜱的口器,小心地、輕輕地將硬蜱摘除,避免其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立刻用肥皂沖洗叮咬處,減低遭感染的機會。

1
2
單頁閱讀
良醫劃重點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健康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