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撿東西回家,只為等待某天要用...老人家是一面鏡子,讓我們提醒自己:人生不該堆垃圾

撰文者: 朱國鳳2017-10-16
梅雨不再只是滴滴答答了,今年台灣梅雨季出現頻繁的強降雨,在很多地區都釀成災情,我的娘家,也成為今年梅雨季的第一波受災戶。

6月2日中午時分,由於採訪關係,我將手機轉成靜音,採訪結束後發現,有十幾通來自娘家的未接來電,與十幾則母親外籍看護Line來的「help」,我趕緊回電,才知道,我們「又」變成災民了。

通常一場災變的形成,也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件。

就以這次的災情來說,天時,是指當每小時降雨量達到40毫米以上時,根據中央氣象局的警戒標準,山區就要開始小心山洪暴發,排水差的平地要開始小心淹水,6月2日的降雨量,已經達到「天時」的預警標準。

地利,是指娘家社區後方山壁上的小山泉,平日只是一縷涓涓細流,但是一場豪大雨後,就會變成水勢洶湧、怒灌而下的大瀑布,最鄰近瀑布的老家社區,有「地利」之便,很容易就變成災區。

光有天時、地利,還不至於釀災,一定要疏於防範的人為因素也到齊,這座山瀑才有機會「為禍鄉里」。回顧社區成立以來的「水患史」,都是因為社區的大排水溝阻塞,社區沒有定時巡視,地方政府沒有及時派員清除,無法宣洩的山洪,才會倒灌進入社區。

這次的災情,就是三大要件匯聚,當我走進社區時,積水已經退去,巷道路面留下山洪到處竄流過的痕跡。

回到家中,看到滿頭白髮的母親,平安地坐在滿地黃泥的客廳沙發上,心中的大石立刻放下,但是在這次的善後過程中,讓我對於老後有不少的感觸與警醒。

獨居老人的災難應變力最低

母親說,雨下了一夜,她幾乎沒有闔眼,因為擔心又會淹水,她整夜都在警戒狀態。即使如此,當中午時分,山洪漫進後院與廚房時,她仍然是措手不及。

鄰居們見到我的第一句話也是:「沒想到這次的水會來得這麼快…」,母親幸好有外籍看護的陪伴,而且因為雨勢變小,山洪來得快、去得也快,室內水位淹到小腿肚後就開始下降。

但是災變來襲時,如果老人是獨居狀態呢?例如2001年曾經重創台北都會區的納莉颱風,湧進老家的洪水,最高曾經淹到約170公分,在這種兇猛來襲的水勢之下,就算是社區平時有守望相助的好習慣,恐怕是誰也顧不了誰了。

這次梅雨水患發生時間幸好是正午,如果災變發生時間是半夜,甚至加上停電狀態的話,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勢必手忙腳亂,可能連求救的機會都沒有。

由於社區與「天敵」:山瀑為鄰,母親住在一樓,「曝險度」更高,我們曾經勸母親賣掉一樓,換到鄰近地區的電梯華廈。但是老人家安土重遷,怎麼樣也不願意搬離目前居所,搬離住了幾十年的公寓社區。

更無奈的是,這次梅雨水患,由於老家滿地泥濘、滿目瘡痍,我們擔心母親如果滑倒骨折,家人得要同時應付「陪伴就醫」與「清災善後」,等於是「兩面作戰」。

因此建議母親先到中部的大姊家小住三天,等我們收拾好家園後再回來,但是老母親堅持要死守「四行倉庫」,讓大家在救災時還要分神看顧,擔心她滑倒、擔心她被來來去去的救災人馬撞到。

這讓我感觸到,在老到走不動之前,甚至是進入空巢期之後,就要為老後的住居做打算,一定要將安全性擺第一。

如果老後是獨居狀態時,就要模擬現有的住居所遇到各種災變的可能性,能否即時自助、自救?是否要提早遷居到安全的住所?

就以娘家的社區為例,以往只有降雨猛烈的颱風過境時才會釀災,這次卻是首度在梅雨季就出現災情,極端氣候的影響效應,應變能力最弱的老人,更是要特別提高警覺。

老天爺幫老人家「斷捨離」

很多老人家有一個共同的習慣,喜歡將值錢的東西東塞西藏,家母當然也不例外。

記得納莉風災時,母親藏在米桶下面的美鈔,塞在櫥櫃角落的鑽戒,因為櫃櫃傾倒,這些值錢資產不是流到基隆河裡,就是埋沒在堆積如小山高的爛泥巴裡,再加上泡壞的木作裝潢、家具、家電,當時老家損失慘重。

後來母親才到銀行申請保險箱,戒掉到處藏東西的習慣。但是這次的梅雨災變事件,老天爺還是幫她進行了一場「斷捨離」。

老家社區的一樓住戶都有一間地下室,沒有住人的地下室往往變成儲藏室,老家的地下室,更是堆得滿坑滿谷。但是當山洪淹進社區時,地下室就宛如人工「滯洪池」,所有堆放的東西全部泡湯。

當我們將積水抽乾後,還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將那一堆堆泡過水、沉甸甸、裹滿爛泥的東西拖上來,這才發現地下室堆放了不知多少早就需要「斷捨離」的物件。

例如一張攤開來有一整個車位面積大的帆布,那是母親在社區散步時,看到的「戰利品」,她要外籍看護撿回來。我問母親撿這張大帆布要做甚麼?母親囁嚅著說「先撿回來,再看看嘛」,這種「先撿回來再說」的東西,堆滿了地下室。

1
2
單頁閱讀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