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我是為你好」!精神科醫師:「嘮叨」不是關心,紓解自己的焦慮,卻增加別人的負擔

撰文者: 賴奕菁 2017-11-27

嘮叨:重複的話語,多次再提醒,指出錯誤,建議,指導...。

可惜,再有用的話,聽一兩次還不錯,不斷地一再重複,則令人抓狂。

通常,嘮叨是毫無效果的。因為,被嘮叨者會以啟動「選擇性失聰」功能予以因應。

然而,嘮叨的當事者往往會極力否認自己嘮叨,毫無自覺,如果被質疑,常常反應為——「我是為你好」!

例如,媽媽嘮叨兒子老是嚼檳榔,要是他能改掉有多好。

我說:「他老婆都不唸他了。」(那個必須跟他玩親親的女人都不抗議了,當媽的唸他幹嘛?!)

老媽說:「擔心他的身體健康啊!」

不巧,這位大嚼著檳榔的兒子還是具有醫療背景的同行。

我說:「妳把兒子養得很好,書念得很棒。他絕對比妳更知道檳榔的好處與壞處。但是,他為何不戒掉?恐怕是他已經評估過了吧?他需要靠此提神,繼續燃燒自己,照亮病人。等時機到了,可以不需要這樣壓榨自己的健康,他自己就會停掉了。」

此時,旁邊的兒子彷彿在打瞌睡,點了一下頭。

我繼續問道:「那妳這樣唸他,有效嗎?」

老媽說:「沒效啊!但是每次看見他吃檳榔,我就擔心。唸他是為了他好。」

「唸了沒效,為何還是繼續唸?」我疑惑道。

「不講、不唸,我不舒服啊!」老媽有點惱了。

喔…原來,「嘮叨」基本上是為了紓解「自己的焦慮」,並不只是為了對方好。

因為不相信對方會記得,甚至是自己已經忘記早就講過,所以重複提醒。因為不相信對方有判斷能力,所以一再提出批評與建議。甚至是,無法壓抑自己的不安或是煩躁,就以語言一再一再地將情緒丟向對方。

我私心以為,真心為對方好,是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必要時發出一兩次建議或警語;一旦對方接收到,就立刻停止。

所以,善意的提醒是不會干涉對方、貶抑對方,也不會讓人感到不舒服的。

下次,當自己忍不住想要「講」別人的時候,先想想這是真的為他好?還是,自己懷著連自己都沒有發現的別有居心? 不想要搞砸彼此關係,凡事都得適可而止。

畢竟,即使是親人,我們也不能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在對方身上,當別人生命的導演。

本文獲賴奕菁醫師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作者簡介_賴奕菁醫師

現任:(新北市蘆洲)福田診所 身心科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陽明大學衛福所碩士班
   慈濟醫研所博士班 畢業

經歷: 慈濟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 部主任
   玉里榮民醫院精神部 部主任
   醫勞盟秘書長

著作:《美麗心境界》、《守護仁者心》(經典雜誌出版社)

部落格:http://lai0228.blogspot.tw/

FB 粉絲團:Dr. 賴奕菁@身心靈。淨/進化 研究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