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關係,借玩一下而已」小孩搶玩具時,家長最不該講這句話

良醫讀書會良醫讀書會 撰文者: 張旭鎧2017-12-15

如何讓孩子願意與他人分享?

每次只要一放假,軒軒就會吵著要去公園玩,因為那裡有好多玩伴,比自己一個人待在家裡有趣多了。去公園玩,可以讓孩子跑跑跳跳、充分消耗體力,還能學習如何跟其他人相處,而媽媽只要在一旁陪著,倒也樂得輕鬆。

出門前,軒軒特地挑了自己最喜歡的玩具──變形金剛,迫不及待地帶著它一起到公園玩。

「咻!咻!你看這是我的變形金剛,它會飛喔!」軒軒向幾個玩伴展示著自己的寶貝。

突然,有個大小孩伸出手搶走他手上的玩具,嘴裡還說著:「變形金剛不是這樣玩啦,我教你!」

看著自己最心愛的玩具被搶走了,軒軒頓時不知所措,只好轉頭向媽媽求救:「媽媽──你看啦,那個哥哥搶我的玩具!」

「沒關係啦,不要那麼小氣,借哥哥玩一下又不會怎麼樣,媽媽不是跟你說過要分享嗎?」 「可是……可是……」軒軒覺得委屈極了,為什麼明明是別人搶走我的玩具,媽媽不但沒有幫忙拿回來,還叫我要分享呢?

這樣的情景,相信所有的爸媽一定都不陌生吧?很多家長跟我說,遇到類似的狀況,我們都有把握機會教育,教孩子如何學習分享,但是他們總是不願意,真的很傷腦筋。

分享,並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而且跟孩子的個性也有很大的關係。大人們都會跟孩子說:「要跟別人分享!」但他們小腦袋瓜裡想的卻是:「為什麼我要分享?」

爸媽們不妨也思考一下,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分享?如果以社會發展學的角度來看,人類是一種以生存為目的的動物,為了讓自己生存得更好,因此會把「多的東西」分享給別人。歸根究柢來說,分享是為了讓人際關係變得更好。但是,對於不懂人情世故的幼兒而言,他們為什麼要分享?這些玩具都是他們的珍寶,怎麼可能心甘情願地讓給別人玩呢?請孩子把玩具借給別人玩,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分享」,而是感覺東西被拿走了,是一種「給予」。

分享不是給予也有獲得

如果要讓小朋友學會分享,首先先讓他們覺得這是一種「交換」,也就是在分享的過程中,他們也能得到一樣東西,而不是無條件把自己的玩具讓出去。這樣一來,孩子會發現「分享」能讓他們得到實質的物品,慢慢成長之後,他們才能感受到「分享」也能獲得心靈上的滿足。

當孩子年紀還小時,我並不建議家長教他們「分享」的觀念,例如公園裡的那位哥哥想要玩變形金剛,可以跟他說:「那我們來交換你帶來的小飛機。」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學會不只是分享,也懂得怎麼去交換別人的玩具來玩。如此一來,人際關係才能獲得平衡的發展。

分享時要徵得當事人同意

我要提醒爸媽們,一定要徵求孩子的同意之後,才能跟別人交換玩具,而不是在沒有告知他們的情況下,把玩具拿給別人。當孩子的玩具被搶走時,媽媽通常不好意思要回來,就會說:「大家一起分享嘛!」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媽媽的反應只是在粉飾太平而已。

我們先來假設一種狀況,爸爸的手機放在桌上,孩子想要拿來玩,如果什麼都沒說就直接去拿,大家一定都知道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吧!如果媽媽跟孩子說:「你要跟爸爸說手機借我喔!」孩子照做了,媽媽說:「你好棒,你都有告訴爸爸!」接著,就把手機拿給孩子。這樣做,是正確的嗎?

不妨想一想,過程中是否少了什麼?沒錯,少了當事人的同意。跟爸爸借手機,當然要他答應後才能拿,怎麼會是媽媽說可以拿就拿呢?

家長在教導分享的概念時,一定要完整,不是只有告知而已,還要對方同意,甚至需要承諾什麼時候會歸還。若孩子真正懂得分享的意義,才會曉得借東西是要徵求對方的同意才行。

正向回饋,孩子更願意分享

如果硬要孩子把東西分享出去,在不情不願的狀況下,得到的都是悲傷難過的情緒。當他覺得分享不是一件好事,以後就更不可能會分享,甚至會把自己的東西看得更緊。此外,並不是發生問題時才跟孩子說要分享,而是應該事先預告:「等一下會遇到很多小朋友,你要大方地把玩具借給別人玩喔!」

當孩子來告訴你:「媽媽,我有把玩具借給別人喔!」也別忘了稱讚他:「你好棒喔,懂得分享,那我們現在來玩別的吧!」孩子會覺得自己分享後不但得到大人的稱讚,還可以玩別的,更能增強分享的動機。

1
2
單頁閱讀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