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一眼,就要病人抽血驗尿...長庚女醫師:科技有助診病,但「望聞問切」才是基本功夫

那天在日本的足利花卉公園有個奇異的聯想,留在心中久久未散,還是把它講出來,不然憋著會對健康不利。

且說當天進入那花團錦簇的夢幻園地,很自然地大家時而輕呼讚嘆、時而屏息凝神地陶醉其中。忽然耳邊響起咔咔咔連續不斷的聲音,相當惱人,只好轉頭過去看個究竟,原來是位大嬸高高舉著手機不停地拍照,按鍵的速度絕對比人的心跳還快,怪怪,正納悶拍了那麼多照片要怎麼處理,她剛好大聲地告訴友人說「回去後再來挑好看的呀」。心中不禁暗嘆科技給人照相快速方便,那再發明個什麼可以將好照片自動顯示出來,不是更好?!

就在想虧她幾句的時候,忽然有個畫面浮出腦海,原來是前些日子看到的某位醫師,他在處理一個有點複雜的病例,也許是難得一見讓他「見獵心喜」,因此感覺他匆匆看了病人一眼,也沒說什麼就趕忙到電腦前安排各項檢查:血液、尿液檢驗不說,超音波、斷層X光、核磁共振樣樣都來,灌腸作內視鏡也不放過⋯⋯。一星期後,各種報告出來了,其中顯示可能是那個病,但有些結果又說不是,然後有點為難地問大家說還要再作什麼檢查嗎?就是他那一副電腦應該會說出病名的模樣讓我印象好深刻。

用手機像機關槍掃射那樣照相,跟以撲天蓋地撒網式的檢查看病,請問這兩者之間有沒有一點類似的情況讓人覺得不妥?

有人認為風景用眼睛看比用相機看更有品味,而賞景、照相可以各顯神通並享受不同的情趣,應是無可厚非的事。

但是看病這件事情就不那麼輕鬆了,對象可是形形色色的病人,而且他們的心情絕對不會有多好,倘若醫病兩「灶」還沒溫熱之前,就讓一大堆冷硬的機器介入,等同還沒弄清楚人家的口味或特殊需求甚至有禁忌,就千篇一律例行地煎煮炒炸,這樣作出來的「料理」,加上火侯拿捏又不準的話,那後果可想而知,食物不討好是小事,醫療出紕漏才麻煩呢。

對老醫師而言,雖然也認同科技有幫忙診病的長處,但總覺得老式的「見面禮」還是不能省略,「望聞問切」 是基本功夫,心神尤其要放在「起勢」,把時間花在多注視病人幾眼,就不解之處多問問病人,好好端詳和衡量來者何人,幾回合的「打照面」,不僅絕不會被人嗆「看什麼看?」而挨揍,還因這樣的預熱動作讓雙方放鬆甚至取得信任,然後就醫理分析歸納,才安排必要的檢驗來求證病情,如此一來診療才會事半功倍。一昧亂槍打鳥式的檢查,只會造成勞民傷財的結果,重要的是,還錯失醫病之間特殊的人情味,那才可惜。

其實,就像「一樣的米養百樣的人」,一樣的病卻呈現那麼不同的面貌,同樣的不適也可能來自很多不同的病因,雖有科技可以幫忙解決這些錯綜複雜,但仍需要醫病無間的攜手合作才能真正探個究竟。

因此,醫病「打照面」時,有效地注視對方,不是「視而不見」的白目,也不是「只看要看」的那種偏執,是以一種既開放又敏銳的關注,去察覺所有的線索,那才是最有效益的開始。這是一種需要訓練和不斷增強的「武功」,是不能由機器取代,也不是一蹴可得的本事。它的重要性以前老師也有提示過,但當年聽來半信半疑很難當真,直到那天有一位病人說「不要轉診給別人看,我只要給你看,因為你會瞪大眼睛看著我,不像其他人眼直直地看電腦,用後腦對著我」,才知道還沒為病人做什麼,只是好好注視的功夫就會讓病人這樣欣賞和心動。

醫病的「過招」,還是從「注視」開始最有效益的吧!

今在臨床經歷不少之後才領會到的這份心得,趕緊與大家分享囉!

本文獲「醫病平台」授權轉載,原文出處《民報》

專欄簡介_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專欄文章列表>>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查看全部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歡迎賜稿!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