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失智母親,她會知道嗎?龍應台:就算母親不認得,我也要給她陪伴和溫暖

元氣網元氣網 撰文者: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2018-05-14
「她給了我所有的一切,如今我唯一能給的,只剩下陪伴。」

離開40年 首次回媽媽身邊定居

去年8月,作家龍應台決定拋下台北的一切,帶著兩隻貓和滿屋的書,搬到屏東潮州。這裡是93歲母親應美君的家,也是她離家40年後,首次返回母親身邊「定居」。

母親失智長達18年。這十多年的時間,龍應台不論身在台北、香港或歐洲那個都市,每兩三周必然搭著飛機返回屏東、探視其實已認不出她的母親,龍應台曾以為這已是難能可貴的「孝順」。

陪伴孩子長大 誰陪伴爸媽老去? 去年4月,她在香港參加為期3天的「禁語修禪」。整整3天,她不上網、不看手機,跟外界斷了一切聯絡、排除所有物質或精神上的欲望。一個念頭突然湧現,她決定搬回母親身邊。4個月後,她迅速實踐了這個心願。

「這個社會向來談的都是我們要給孩子相處的『品質時間』,陪伴孩子長大,陪伴孩子長大。什麼人談過我們要給父母『品質時間』,陪伴他們老去?」

龍應台陪伴母親應美君女士。 圖/龍應台提供

陪伴 爸媽最在乎的一件事

龍應台說,子女以為為逐漸老去的父母安排食衣住行、24小時的外傭和看護就夠了。但其實他們真正在乎和渴望的,只有一件事:陪伴。

不久前,龍應台和兒子安德烈聊天,發現他的女友正準備陪母親到越南旅行。安德烈告訴她,30多歲的歐洲青年,往往在此時會興起陪伴父母旅行的想法。因為他們知道父母正要老去,而此時也是父母最需要陪伴、也還有體力行遍千山萬水的時刻。

「我宛如五雷轟頂。」龍應台問自己,經常帶著孩子一對一旅行的她,為什麼沒想過陪母親旅行?

面對父母老去 我們需要一堂生命課 「我們這一代、這個社會,對於生命這一課上得太少,對於老病死,幾乎都不去碰觸。」龍應台說,如果生老病死是一堂生命課,華人社會往往只修了「生」的學分。」因為華人忌諱「死亡」,也無法用成熟的態度面對「老」與「病」。她說,面對父母的老去,下一代不是漠視,便是手足無措,「我們需要一堂生命課。」

於是,在母親身邊的屏東書房中,她提筆寫起了給母親的19封信,匯聚成新書《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這是她的生命課,也是給讀者的生命課。她希望20歲的讀者就能開始修這一堂課,「再不開始就遲了」。

「這是我『人生五書』的最後一本。」龍應台說,《孩子你慢慢來》記載初為人母的喜悅;《親愛的安德烈》寫下面對孩子成長獨立的失落,《目送》談的是她面對父親過世與母親失智的震撼。而《大江大海1949》記錄父輩那一代人的離去,「是對國族歷史的『目送』。」

龍應台與雙親。圖片來源:龍應台臉書

1
2
單頁閱讀
元氣網

元氣網

查看全部

元氣網

元氣網和元氣網粉絲團是來自聯合報系的健康資訊平台,深耕保健、疾病、營養、樂活訊息,熟悉民眾關注的議題與語言,也能用同樣的話語和民眾溝通,讓網友讀者都能成為照顧家人的好幫手。
元氣網:https://health.udn.com/health/
元氣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