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腦吃飽了嗎?大腦營養學的強大威力
你是否曾想過失眠的原因也許與營養失調有關?就像鋰電池沒有鋰質,怎麼會產生電?而大腦高唱空城計,自然無法正常運作!
大腦一旦缺乏葉酸、色胺酸、Omega-3不飽和脂肪酸、膳食纖維等關鍵營養素,以及遭受任何形式的糖、精製澱粉、油炸食品、精緻的低纖食品等不當飲食摧殘,即可能引發失眠、焦慮、憂鬱、分心、健忘等常見的大腦症狀。
許多上班族全家都是外食族,平日工時長,不得不外食,但許多人連假日也外食,該吃的沒吃到,不該吃的吃太多,這就是「營養失調」。每天貢獻大筆金錢給美食產業,固然功德無量,但自己身上每個細胞都還在叫餓,成為「現代型饑荒」,必然付出慘痛的健康代價。
明白營養的重要性後,我進一步接受美國功能醫學研究院(The Institute for Functional Medicine,IFM)的整合醫學訓練,鑽研國際營養醫學論文,終於體悟到自己之前為何對含糖飲料、巧克力蛋糕、拿鐵及油炸食物如此依賴?正是為了處理職場壓力,而選擇「情緒宣洩飲食」。原來,和大多數人一樣,我也缺乏「好食力」,所以大腦鬧饑荒。遺憾的是,醫界長期忽視「大腦營養學」。
在美食商業文化的催眠下,上班族3餐吃精製澱粉、餅乾甜點,以及含糖飲料。不吃甜,就大腦當機、沒辦法工作。但大量的醫學文獻指出,大腦症狀如分心、健忘、憂鬱,以及絕大多數慢性疾病的元兇之一,就是高糖。我們用高糖來提振心情或醒腦,不折不扣是「飲鴆止渴」!
為了抗壓、不再讓健康負債,以及情緒失衡,我開始身體力行「斷糖」:
● 改喝不加牛奶、奶精和糖的黑咖啡。
● 以地中海飲食取代精製澱粉食物。
● 以充足飲水量取代含糖飲料。
● 以堅果取代甜食。
實施「斷糖」的結果,我從「嗜糖」變成「厭糖」(不誇張,有時只是看到糖,就想吐),還整整瘦了15公斤,不只如此,身體更放鬆、情緒平靜,體力變得更好,頭腦也變得更清楚。
一切都在自然的狀態下發生,沒有半點勉強。
責任編輯:歐陽蓉
核稿編輯:陳慶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