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嘸讀冊』是阿葉阿嬤的口頭禪,和阿得一樣在團體裡常常覺得自己不重要,但又渴望被關注。「我們沒有因為阿葉阿嬤的沒自信忽略他,我們傾聽他講述小時候撿香蕉葉當柴燒的辛酸史,她發現講出來,竟然沒有人笑他,還把她講出來的事情寫進劇本,」
孫華瑛說,受到重視,不是阿葉阿嬤生命裡的常態,我們把反常變成正常,她會得到不同的思考模式,讓阿葉阿嬤、阿得,也讓其他人知道:要去肯定、接納、包容每個人身上的不完美,是這個戲劇想要達到的「昇華」。
共學場域 人生新境界的起點
「老了,還可以學什麼?」是團隊排練時反覆思考的課題。「來到共學的場域,依舊以自我為中心,這樣高齡化的社會參與,它的意義與價值無法被凸顯,」孫華瑛笑著說,幸好,戲劇是高度合作的藝術創作,轉念間長輩們學會「互助」:會主動幫忙提詞、記動作;聽到有人說洩氣話,會立刻打斷他的念頭。「驕傲的、自卑的,都各自走出自己的世界。」
志工在戲裡也有角色。惠珠本身是合唱團成員,由她扮演年輕時的胡奶奶,四處走唱,不辭辛苦懷孕,為養家活口趕場上台;俊富是警官身分退休,由他扮演曾是情報員的張爺爺,提著皮箱跟監創辦《自由中國》雜誌的雷震。「和長輩互換角色、互相看見,惠珠和俊富不只是志工而已,參與其中的他們也很有共鳴,他們也在『共學』。」
「爺奶時代劇團」戲劇作品《我的時代.我的歌》除了3月在永大樂林居舉行首演,也在屏東展開社區巡演。爺奶們想成為榜樣,享有資源後,他們希望回饋社會。「阿得中風後沒有把自己關在家裡,每堂課都參加,從不缺席,還挑戰高難度的演戲,他的亮相就是很重要的示範,」
孫華瑛說,對觀眾而言,他們會發現,原來老人可以做的事情這麼多,原來跟我年紀相仿的這些人都在做這些事情;「演出的長輩也有收穫,他們會發現,原來我老了還有用,這個『有用』可以引發很多效應。」
從解構到建構,隨著一次次的演出,幾位爺奶的心像被洗滌一般,宛如新生!
支持畢嘉士有盼望的老年:https://reurl.cc/2dDQ6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洪婉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