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流汗更要「補氣」,冬天才是補血!換季前,提高免疫力的養生之道

良醫讀書會良醫讀書會 撰文者: 佟彤2019-09-06
生脈飲
夏天能吃的補品
最早出處:唐代《千金方》
使用歷史:1300年
主要成分:五味子、人參、麥冬
整體藥性:溫
功能主治:益氣,養陰生津。用於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自汗
典型徵象:大汗淋漓後,上氣不接下氣

孫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對這個藥有論述:「脈為血之道,得氣則充,失氣則弱。本方以補氣而使血道充盈,脈氣以複,故名生脈飲。」

一看這個注釋就知道,這是個補氣藥,而中醫說的「脈」不是西醫說的靜脈,至少不僅僅是靜脈,而是一個沒有實體的氣血巡行之道。這條道不是僅靠血液就能充盈,一定還要有氣,也就是說,這個血不能是死血,不是通過靜脈注射補足體液就可以,而是要有功能的血。

我父親幾年前因為腦血栓住院,送到醫院時血壓很低,血壓低就更加重血栓的形成。到了醫院馬上就開始靜脈注射,為了使靜脈充盈,恢復血壓。發病時,他的面容一下子顯得很瘦,好像臉上的皮膚都貼在肌肉上,耳朵邊的折皺也增多了,人非常的虛弱,沒力氣。

我們去的是中醫醫院,主治醫生是中醫,她一看情況馬上給開了「生脈注射液」,就是「生脈飲」的靜脈輸液劑型。結果這個藥打進去沒多久,人就精神了,而且臉上的皮膚好像都充盈了起來,顯得又有活力了。那次,我真的體會到了孫思邈所謂的脈「得氣則充」的意思。中醫「生脈」是為了提高人體的功能,特別是心肺功能,使脈氣恢復,而不只是使靜脈機械性地被液體充滿。

出大汗會「傷心」

我見過一個因為出汗把身體出虛了的病人。那是位退休教師,她退休在家的那年夏天很熱,她很會出汗,那年夏天出得尤其多。結果一過夏天就覺得疲勞得不行,一走就喘,而且一走就更出汗。她也知道自己是出汗出虛了,但怎麼都抑制不住汗,一開始是因為熱,到後來都立秋了,汗還是止不住。於是她去看了中醫,得到的結論可以給大家做個借鏡,醫生說她是「出汗把心氣耗虛了」。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可以看出中醫對汗的珍惜,也顯示大汗會「傷心」。前面這個退休教師之所以喘,並不是肺的問題,而是心功能受傷,是「心肺氣虛」。心和肺同時負責氧氣的運輸,但心是肺的能量來源,是動力。

出汗是一種脫水,脫水的後果之所以嚴重,是因為失去的水會帶走血液裡的電解質,影響電解質平衡,從而直接影響血液的品質。我們身體的神經、肌肉之所以能正常運動,就是因為血液裡的電解質,一旦大量出汗,電解質紊亂,首當其衝的是神經,肌肉會不聽使喚,這時候出現的症狀就是中醫說的氣虛。

還有一個病人,熱天熱得受不了了,就去沖冷水澡,結果晚上發起了高燒,吃了退燒藥沒退燒,又加量,終於出了一身大汗。燒雖然退了,但從床上站起來時人卻癱在了地上,四肢軟得跟棉花似的。家人嚇壞了,怎麼治發熱治出了癱瘓?趕緊送往醫院,又遇到一個年輕的值班醫生,一看癱軟的樣子就懷疑是脊髓出了問題,正開了電腦斷層掃描申請單要他們去檢查的時候,值班的主任醫師來了。一問情況,當下就取消了電腦斷層掃描單,馬上去查了血鉀,一看結果,比正常人低多了。正常人的血鉀是3.5~5.5亳莫耳/升,他才1.5亳莫耳/升。這才知道,問題出在他的大汗淋漓上,是出汗造成了「低鉀血症」,馬上靜脈補鉀,人立刻有力氣了,癱瘓的症狀全部消失,家人這才鬆了一口氣。

鉀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雖然微量,但能決定生死。我遇到過一個病人就是缺鉀,之前是因為腹瀉,有點脫水。去醫院的路上,過馬路的時候突然不能邁步了,他腦子很清醒,但身體是軟的,像癱了一樣。經過的車猝不及防,差點撞上,路人送他到醫院後,發現是因為低血鉀。

鉀能增強人體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能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功能,鉀充足的時候,人不至於無力,降低了,馬上就出現肌肉酸軟、鬆弛甚至軟癱,尤以下肢最為明顯,稱「低血鉀周期性麻痺」,那個過馬路過程中突發的癱瘓病人就是一個典型。嚴重時,還會影響到呼吸肌、心肌,引起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難以及嚴重心律失常。只要發現及時,診斷清楚,治療起來很簡單,靜脈補鉀就可以了。

俗話說「血汗同源」,《靈樞》也說「奪血者勿汗,奪汗者勿血」,意思就是強調,已經出血的人,治療上忌出汗,而出汗很多的人,也不需要用放血療法。因為無論是汗還是血,都會帶走身體的能量,也會帶走血鉀,使人處於虛弱狀態,所以不能重疊地損失。

如果出大汗或者拉肚子到脫水時,雖然沒到癱軟的地步,但人會覺得一點力氣都沒有,如果是孩子,可能更危險,會因為脫水而危及生命。這時候如果想馬上起效,應該直接沖服一種「口服補液鹽」(口服脫水補充液),中藥房也有賣,裡面含有很關鍵的電解質如鉀、鈉和葡萄糖,喝了可以直接入血,能很快改善疲憊無力的狀態,然後再根據體質進一步用中藥補養。同時,大量出汗後不要馬上喝過量白開水或糖水,要喝些果汁或糖鹽水,特別是橙汁,補鉀最快,茶葉也含鉀,所以夏天喝茶解暑,也就是防止出汗導致血鉀過分降低,水果中的香蕉也含有豐富的鉀。

當一切非常情況平穩了,就該吃「生脈飲」,補回出汗損失的氣,否則人會就此虛下去。

唯一能在夏天吃的補藥

那個容易出汗的退休教師,其實應該在夏天剛開始的時候就吃生脈飲,就不至於大汗淋漓,導至丟失血鉀。生脈飲由三味藥組成:人參、麥冬、五味子。人參補氣,麥冬補陰,五味子是酸味的,中藥裡酸味的藥都有收斂作用,可以收斂被汗耗散的心氣,在「開源」的同時「節流」。孫思邈在他的《備急千金方》中,就特別推薦生脈飲中的五味子:五月用五味子養心氣,因為五月屬火、屬心,心氣容易耗散。別小看這三種藥組成的小方子,現在由它提取出的靜脈注射液,是可以用來治療休克的。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覺得夏天不能吃補藥,補藥會「上火」。這種觀點只說對了一半,關於補養季節的完整觀點是「春夏養陽,秋冬補陰」。就是說,春夏還是應該吃補氣藥的,到了秋冬才適合吃補血、補陰的藥。為什麼呢?

1
2
單頁閱讀
良醫讀書會

良醫讀書會

查看全部

合作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