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片》壞心情跟你的NG姿勢有關,美國脊醫博士教你用身體語言把自卑變自信

人開心了會笑,但有沒有想過個問題?或許是因為你笑了,因此才有開心的感覺。你或許也曾有過這種經驗? 看著別人不知道什麼原因,莫名其妙的大笑,你看了別人大笑,自己也會覺得好笑,也會覺得開心?有什麼好笑的?笑成這麼開心?笑到這麼歇斯底里?可是你從頭到尾不知道自己在笑什麼?

不過,笑完了~居然還有一種通體舒暢的感覺!
這其實就是情緒和肢體語言的一種連結表現。

做個實驗,撥放時請記得開喇叭!

每日大笑有益身心健康, 請定期服用!

中文博大精深,數千年來,老祖宗老早就把這種體態與情緒關聯的概念, 在我們的語言中傳承下來。垂頭喪氣、畏首畏尾、低聲下氣......,字裡面有「縮、垂、低、下」等等這些字眼,通常代表情緒比較抑鬱,不開心或者是害怕擔心,缺乏自信的肢體語言。

相反的「心花怒放、昂首闊步、趾高氣昂、高、放、開、廣」這類型的字通常是描述心情愉悅、勇敢、有自信心的字眼。

這並非偶然,也不是巧合,這跟所有自然界生物的肢體語言其實都很類似。要搶地盤, 要戰鬥的時候就要把自己體態(型)弄得比對手還要來得大,顯示出勇敢, 氣勢高張~

要是打輸了那就是「俯首稱臣」(又是一個成語「低頭」的概念),把頭低下,夾著尾巴縮著。


心理狀態可以表現在肢體語言上,有沒有可能反過來,肢體語言怎麼表現,直接反饋到你的情緒心理狀態呢?(想想第一段大笑的例子......)


Amy Cuddy 是知名的社會心理學家 ,她在哈佛大學2010年發表的這一篇研究發現,讓受試者站或是坐在比較姿勢挺拔和擴張性的姿勢下(Power Pose), 只要短短兩分鐘,就能夠降低壓力荷爾蒙-可體松,並提升自信心荷爾蒙-睾固酮。 讓受試者在面臨實際面試評估的時候,表現的都比擺出比較畏縮姿勢的對照組來的好。她在TED Talks 的相關演講主題是目前高居世界第二高的點閱率。不過Cuddy的研究其實也備受抨擊,認為研究設計與數據分析上有瑕疵,是偽科學(Psudoscience)。其實保持良好姿勢,才比較不容易有肩頸痠痛和腰酸背痛的問題, 對於肌肉骨骼系統的助益,大家比較能理解。不過, 其他相關類似的研究也不段地在探討, 維持挺立的好姿勢,對情緒、心理方面有甚麼好處?問題是: 好姿勢, 真的可以帶來自信與力量,改變人生嗎?


其實研究發現,光是單單維持挺立的姿勢,對於輕度憂鬱症患者的症狀就可以有改善。 也有研究發現,姿勢比較駝背萎縮的人,在記憶測試上, 比體態挺立的人更容易記住負面的字詞, 情緒、字眼。也有研究發現學童在挺立姿勢下的學習效率、創造力也比較好。Amy Cuddy 也再2017年發表另一篇研究, 回應之前抨擊她的評論。認為體態對於心理/情緒狀態是有重要的影響與價值。

原來保持良好的體態和姿勢,不只對身體上的健康有幫助,對健全的心態/心理也有正向的影響。

電腦、平板或手機都是現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配備,越是容易攜帶與取得的裝置(手機),反而我們越是不自主地長時間使用,也造就了許多低頭族。讓專治痠痛問題的醫生和眼科生意興隆之外,有學者也提出,近年來身心科生意興隆,說不定也同樣是拜科技所賜。撇去可能須要經常留意通訊軟體,上司/客戶傳來的訊息的緊張焦慮造成的壓力,長時間眼睛接觸藍光,干擾睡眠週期與神經系統,一下子沒上網就會焦慮的反應不說之外,光是"低頭"滑手機這個動作,讓你體態長時間處於"縮著"的駝背姿勢,就可能會影響著你的情緒,還有大腦運作的效率。


到底是情續鬱悶低落,造成體態萎縮的姿勢; 還是萎縮的體態也影響了你的情緒,讓你焦慮、害怕, 重複負面情緒,缺乏自信?

其實這就跟雞生蛋, 蛋生雞的問題一樣,無限地輪迴。要打破這輪迴,最簡單的改變,除了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之外,其實簡單的方式就是從改變自己體態開始。

你有注意到你平常用手機時,你的頭是屬於下列哪一種位置呢?頭越低,越傷頸椎之外,還可能會讓你心情不美麗呢!


另外搭配一些伸展姿勢。把握要點就是要「展」、「擴」、「大」、「伸」.......,其實也同樣對身心都會有助益喔。研究早就發現運動對於情緒與心理的正面影響,可以讓人愉悅, 降低焦慮。

許多健身教練或瑜珈老師可能也發現這種現象:有些人藉著運動,改變了他們的體態。體態好了,痠痛改善了,心情也美麗了、人也變得有自信了,進入了正向的循環。

也有人,越痛越不敢動,越是縮著,整天和3C產品為伍也不想出門、心情越鬱悶,人也愈來愈負面思考:「我這狀況永遠好不了!」進入無止盡的負面循環。

同樣是過日子,你要選哪一種?

不論是慢性病痛或是情緒低落的問題,調整心態(由被動變主動*注)、檢視/調整生活習慣與規律的運動才是王道,而不是一昧的依靠藥物。你正打算為你的健康做些甚麼改變嗎? 其實很簡單,你絕對可以辦的到, 不用花大錢, 就從體態改變起吧!!

*注:被動變主動-自己的健康自己全權負責,不要老想只靠藥物,靠手術,或是靠醫療人員......。那種等著「被幫助(治療)」的心態。醫療人員做的是輔助與建議,真正有辦法改變自己慢性問題的是自己。

責任編輯:劉宣

核稿編輯:林筱庭

本文獲「張軒彬的脊骨神經醫學園地」授權轉載,原文:小心!手機可能不只搞砸你的姿勢,還有你的情緒!

健康特搜簿

健康特搜簿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sharon_chen@bwnet.com.tw)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