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過母親節,該怎麼辦?強逼的「感激」只會走向失控...心理師教你「這樣」做,拉出彼此最舒適的距離

心理師與女人談心室心理師與女人談心室 撰文者: 黃惠萱2020-04-21

如果無法感激,不如釋放母親,放過自己

「我知道她希望我跟別人家的女兒一樣,跟媽媽很親近,可以一起逛街聊心事,我只覺得想吐,她也不想想,我以前還小需要她的時候她在哪裡?她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讓我自己一個人面對爸爸,一個人長大,憑什麼現在她寂寞沒人陪了,我就得照顧她?」母親節近了,失職母親的來電讓心靈平靜許久的雯雯又開始波動起來,失控地在晤談室尖叫落淚。

童年時母親的缺席一直是雯雯心裡的痛點,如果她真的像自己說的那樣不在乎母親,那她不會感到如此掙扎和痛苦,正因為小時候漫長的等待與失落,正因為現在心裡對母愛仍有一點期盼,所以母親的要求而非給予,才會讓她那麼憤怒。

有許多人像雯雯一樣,對母親有難解的心結,無法真心和母親親近,更遑論在節日時被要求要「感激」。愈親密深刻的關係,愈是愛恨交織,當我們心裡對這份關係仍充斥著「恨、埋怨、不甘、遺憾」的感受,其他的正向感受會像蹺蹺板的另一端沈下去,人們總以為強調「感激和感恩」,可以讓憤怒不滿消失,其實硬壓下負向感受,只會讓正向感受彈飛不見。

如果你無法真心感激,那母親節你可以做些什麼呢?你可以學習如實地認識母親的真實樣貌,清理母親對自己內心的影響力,在母女關係中釋放你的母親,也釋放你自己。這樣的「釋放」不是放下,也無關乎原諒,是一門建立人我界線的功課,是一項「心靈獨立」的練習。若把兩人的人際關係用2個圓來形容,母親與孩子有下列5種互動狀態,分別描述如下:

母子同心圓


第1:母子同心圓
橘色大圓代表母親,綠色小圓代表孩子,從懷孕起始一直到出生後的一段歲月,孩子的自我從幾乎完全包藏在母親的自我裡面,到逐步變大逐步脫離母親的過程。這段完全相交的同心圓時期,只有母子關係獨有,而且僅存在一小段時光。

童年親子關係


第2:幼時高度依賴
孩子的自我逐漸長大,但還不夠完整,尚未具備完全獨立的能力時,親子關係就像重疊的大小圓,彼此高度影響,此時圍繞在綠色小圓的身邊不只有母親,也可能有其他的大大小小不同的圓,形成各種親疏不一的人際網。

彼此影響


第3:A彼此影響
當我們成年之後,所有的人際關係有3種互動狀態,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會在這3種狀態間彈性轉換,因時因地調整成彼此舒服自在,兼具成長的互動方式。

A是2個部分相交的圓,表示兩人的自我部份重疊,彼此影響,如何被影響、影響的程度與方式,應該由2個圓相互決定。

成年後的子女如你,可以決定自己哪些部分要受母親的意見影響,以及自己願意被影響到什麼程度。同時,你也需要意識到你自己如何影響母親,你不再是同心圓內弱小高度受影響的個體,你也是一個具有同等影響力的成人。亦即有時候你可能助長或維持對方那些讓你不舒服的行為,你有力量改變這樣的互動。

靠近但不影響


第4:B親近但不影響
B是形容親近但互相尊重、允許彼此保有自我的互動方式。我們常常認為「相愛就是要聽對方的話」,把改變對方或被對方改變當成是親密關係中必要的事,輕忽了關係間過度干涉、或情緒過份共鳴的負向影響。

當你對自己受母親影響的部分有更高的覺察,對自己放在母親身上的期待或要求有更清楚的認識,你就能有意識地調整自己受影響的程度,降低自己不想被母親干擾的部分。

我們常把「不接受對方意見」等同於「爭吵」或是「反目」,實際上可以保持像是「對事不對人」的態度,例如:這件事我不同意你,但是我可以和你聊天之類的狀態。更像我們談親子教養時,會期待雙親以一種「我不喜歡你這麼做,但是我愛你」的態度對孩子。這是一種保有自我的相愛方式。

保持適當距離


第5:C保持適當距離
C是2個個體保持更大距離的一種狀態,這在非親密關係中很常見,我們會依照信任程度來維持彼此的距離;若發生在親密關係中,表示雙方在維持B狀態有困難,也許雙方暫時難以消化彼此的不同,或是有一方強烈地想干涉另一方的自我,當親近但保有自我的狀態無法維持,我們就需要更適當的距離來保護自己與關係。

這個狀態我們最常聯想到的劇情「刻板僵化的父母要求小孩走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是父母無法把小孩當成獨立的人,逼得成年的孩子必須和父母斷絕關係,保持疏離以專心發展自己的道路。

其實我們很少想到,從綠色小圓長大成綠色大圓的我們,也常常沒有公平的把父母當成獨立的個體來看待。我們往往維持著身為小圓時對大圓的要求和期待,抱怨著自己身為小圓時不被滿足的部分,總之面對母親這個橘子的大圓,我們不像平常的自己,我們失去身為綠色大圓的視野與胸襟,也許情有可原,但終究限制了自己。

如果與母親平等親近的狀態不可得,那麼就在內心拉開適當距離吧!允許母親有她自己的想法和期待,但你不一定要回應,允許母親選擇她自己的道路,你不一定要同行相伴,這不是拋棄,這是2個成年人之間彼此尊重的距離。

談到這裡,可能有許多母親覺得極不中聽,難以接受孩子怎麼可能恨自己,怎麼可以和自己保持距離?想起自己過去被孩子自我佔據時的付出,為自己感到心酸和不甘。我是個女兒同時是個母親,還未脫離高度被孩子依賴的時期,但常常會驚見即使是年幼的孩子,都有自己無法被父母左右的自我,總是要提醒自己「妳消化不了的,都是孩子的根莖,都是他未來自我的養分,妳努力改變但記得尊重!那些妳看不慣的、妳不同意的」,人非完人,我們都會犯錯,但持續往更健康前進。

最後,回到母親的季節,如果能自然流露感恩當然很好,若離感激之情太遙遠,也無需勉強。以雯雯為例,她情緒沈澱之後,釐清自己的感受,決定自己不需要回應母親的期望,她遵照自己的方式,只在母親節前傳訊息祝福母親,但婉拒和母親相見,其實過往她也都這麼做,只是以前心裡都被自責和憤怒折磨,當心靈界線愈清楚時,同樣的做法背後是更穩固的自我認同,她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方式來維持親子關係。希望你也能找到適合你的親子互動方式。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劉宣

作者簡介_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臨床心理師黃惠萱,現為行動心理師,同時也兼具女兒、妻子、媳婦與母親的角色,希望透過簡單的心理學理論與諮商經驗的分享,帶給一樣身兼多重角色的女性心靈上的支持與鼓舞。
「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粉絲專頁


心理師與女人談心室

心理師與女人談心室

查看全部

臨床心理師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黃惠萱,現為行動心理師、人妻與人母、婆婆的媳婦、媽媽的女兒,希望用簡單的心理學理論,給更多女性支持與鼓舞。

「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粉絲專頁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