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天做飯、送他上明星學校,卻在孩子抽屜發現「它」...心理師:跟孩子溝通前,要先理解的8個問題

健康特搜簿健康特搜簿 撰文者: 合作專家群2020-04-23

「孩子才高一,我給他念最好的學校,給他補習,給他天天在家做飯,接送他上下課,我竟然在他抽屜裡發現了1包菸。」又氣又急的母親,比看見電視上任何令人心痛的社會新聞還更要揪心那般。

父母,你會怎麼做?問他?還是不問他?


如果他向來都是品學兼優,不勞費心的孩子,你會怎麼想?
(這怎麼可能!? 到底是誰帶壞他!)


如果他最近悶悶不樂,上了高中後就開始晚歸,總是埋頭滑手機,你會怎麼想?
(這孩子變了!不知道交了什麼朋友?)


如果他是脾氣暴躁,容易情緒不穩的孩子,你會怎麼想?
(從小就是這樣,總是令人頭痛!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如果你們夫妻間最近感情不睦,吵得要離婚,你會怎麼想?
(好的不學,學些壞的!我真是受夠了!)

以上4種狀況,都會讓父母有不同的反應,而你們的反應,會影響親子的關係,也可能影響夫妻關係。在接觸孩子去討論這個議題(或者其他父母認為不可接受、不可思議的禁忌議題)之前,父母要思考幾件事情:

1.會不會誤會他?

先停下各種猜測想像和追究,先想想,有沒有可能,事情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會不會那包抽屜裡的煙,根本不是他的?是他的同學借放的?會不會是話劇課用的道具?會不會是…?先不要先入為主,讓孩子有機會感受到父母對他的信心。

2.不要責怪伴侶

孩子出現了異常行為,通常父母除了擔心,還會有追究的衝動,很害怕自己教導出了問題,導致今日的行為,這時候父母要避免互相責怪,以免造成對立,讓家裡氣氛更加負面,模糊了焦點,也讓原本不安的父母心,更加孤立無助。

3. 黑臉白臉先規劃

要去接觸孩子討論行為問題前,建議先規劃好角色扮演,最好能夠有黑臉白臉的分配,父母不必兩位都是黑臉,造成孩子感覺父母人多勢眾,而心生畏懼,或者放棄溝通,即使孩子有些話肯說,也不知道該如何啟齒。

4. 理解他隱瞞的原因

孩子企圖隱瞞1件事情,就有可能已經隱瞞了10件事件,只是你還不知道而已。今天的事件或許只是其中1件,除了要處理這件事情,更要了解孩子開始隱瞞的原因,以防未來孩子用更多方式隱瞞父母不會接受的事情。

5. 讓他多說一點,你多聽

當父母去正面提問的時候,孩子可能毫無防備,通常會形成一種父母一直追問、而孩子支支吾吾或者低頭不語的局面,父母看到孩子不說,只會更心急,得不到資訊,就會加入猜測,孩子通常只會一直反駁和防備。問幾個問題後,停下來,盡量讓他說,父母多聽。

6. 錯一時不代表錯一輩子

先不要太快假設孩子的問題行為會「害了他一輩子」,因為這樣的思考模式會影響你們接下來的對話,讓孩子在面對你時,失去對話的勇氣。災難性的思考在此時此刻,其實沒有幫助。

7. 提醒自己也提醒孩子:愛不變

無論對話結果如何,一定要提醒自己,提醒另一半,提醒孩子,你對孩子的愛不變。就算不是在當下,也可以藉由其他方式、照常的行程和照顧行為,讓生活盡量不受影響。吃飯、出遊和互動,盡量不要被此事所影響,避免像是一種懲罰。

8. 孩子,終究會長大

別忘了,孩子終究會長大,孩子人生終將「自己」面臨、經歷、或是吃到的苦頭,父母無法全都替他們擋下,父母固然不捨,也會擔心生氣,但是也得接受孩子的長大,以及他們人生的功課,試著接受自己的角色只能保護孩子這麼多,也學著從替他擋風遮雨轉為與他同行。

你的孩子正在長大,而且是無可避免地一直長大,父母永遠都覺得太快、太不可思議,總會發現意想不到的發展。好的發展,父母會開心,不好的發展,父母會擔心。隨著孩子年紀增長,自主性增強,以及越來越重視隱私,父母更要小心處理每個「發現」,成為他人生道路上的避風港。


責任編輯:劉宣
核稿編輯:呂宇真

本文獲「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這才是我啊」,原文:我在17歲的孩子抽屜裡發現一包菸

健康特搜簿

健康特搜簿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sharon_chen@bwnet.com.tw)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