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隆

不忍看流產、早產兒死亡...每天為加護病房早產嬰兒禱告,門諾醫院鄭永隆立誓守護「最小的花蓮人」

撰文者: 蔣金/攝影:蔡祖芸2020-07-20

一進到產房,預備好所有急救用醫療器材,趁著婦產科醫師來到以前,花蓮門諾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鄭永隆帶著團隊護理師們,將急救台圍了起來。

「祝福母親和子宮裡的胎兒能夠平安,順利生產,也幫助我們小兒科醫療團隊、婦產科團隊,把這個生產能夠做到最好,希望上帝聽取我們的禱告,我們禱告奉告主耶穌的聖名。」鄭永隆唸著,最後,眾人齊聲道「阿們」,準備生產的媽媽聽見禱告,眼淚幾乎流了下來。

香港到台灣 30年門諾的溫柔醫生

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能夠順利出世到成長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花蓮,特殊狹長的地形、醫療資源匱乏,加上當地隔代教養與經濟弱勢者眾,要守護「最小的生命」度過出生後的危險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任務。

門諾醫院是台灣東部單一醫院新生嬰兒接生比例最高的醫院,佔了全花蓮的70%,早產兒的數量也相對較多。門諾醫院的早產兒出生率已達醫學中心的水準,但門諾醫院的早產兒存活率,在2015年開始就已是100%,而台灣早產兒的平均存活率其實也不過90%。

帶領門諾醫護團隊完成這不可能任務的人,就是鄭永隆。

身為花蓮在地醫療人員與家長們心中的支柱,鄭永隆其實是不折不扣的香港人。出生戰後嬰兒潮世代,高中畢業時香港只有2間醫學院,爭取讀醫科的機會十分困難,當時台灣開放華僑來台,鄭永隆的二哥先來了台灣,眼見弟弟鄭永隆成績優秀,便鼓勵他考取中山醫學大學。

剛來台灣的時候,由於語言隔閡及學校制度的不同,鄭永隆靠自己課後勤奮讀書、度過大學歲月,當時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將在中央山脈另一頭的花蓮,待上大半輩子。

鄭永隆和花蓮基督教門諾醫院結緣,是因為台灣太太的緣故。實習時,在學校活動上認識了太太,同樣於中山醫學院,在台中作護理師,因為她過去在花蓮女中唸書,熟悉花蓮的生活,而基督教門諾醫院在花蓮建立小兒學醫科風評頗佳,鄭永隆1990年畢業後,太太便放棄台中的工作,2人一起定居花蓮。

初到花蓮時,鄭永隆是唯一一位小兒科的住院醫師,東部醫療人力不足,往往值班結束後,還得繼續查房,照顧加護病房嬰兒、駐守急診室,長達36個小時無法休息更是常態。當時,他還需要從花蓮搭火車到台北拿學分,應對6年換照1次的規定。為了取得專科執照,必須來回台北花蓮到台北榮民總醫院接受新生科訓練,鄭永隆回想起那段要站好幾個鐘頭搭火車從台北回花蓮的日子,仍然一點都不嫌累。他和太太在花蓮一待至今,更是超過30年。

小兒科並不是一個熱門科目,問診時經常要忍耐孩子的哭聲及吵鬧,和他當年的小兒科同事,僅待了1個月就離職。「或許是性格的緣故,才適合待在小兒科吧。」說起話來不疾不徐,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鄭醫師笑著說,性格強硬的醫學生往往選擇外科,而溫和的性格讓他可以忍受孩子的哭鬧,在照顧嬰兒方面也更加細心。

若要形容鄭永隆,除了溫和,另一個關鍵字就是「古意」。為人處世老實認真的他,應付孩童也沒有特別的「花俏招數」,為了讓孩子們看診時更自在,他的醫師袍下,總是繫著一條鮮豔的領帶,鮮黃色的迪士尼卡通人物「崔弟」領帶格外吸引孩子注意,打開辦公室的櫃子裡,還有米老鼠和小熊維尼等不同款式。

鄭永隆也時常利用自己休假時間到醫院看病人,這不僅是為了減輕住院醫師的職責和主動掌控病人情況,更重要的是讓家屬多一份安心。有一次,看到接生下來只有巴掌大小的早產兒,鄭永隆忍不住問專科護理說道:「你為什麼都表現得不擔心呢?」護理師回道:「有什麼好擔心啊!有你在,我們還擔心什麼?」

看著流產、早產兒死亡...每天為加護病房早產嬰兒禱告

鄭永隆說,早產兒得以存活的最重要關鍵,是避免併發症的產生。因此,他在臨床經驗中改良舊有作法,發展「以預防為基礎的早產兒照顧」的醫療方法。

例如,根據早產兒照顧指示,醫護人員應給予早產兒分階段性補給水份,但是如果水份過多,往往導致心臟動脈導管無法關閉,引發心臟方面的併發症,因此,應該觀察個別早產兒尿量,來決定每次水分的補給量。

鄭永隆舉例,教科書上給予的電解質點滴「台大一號」、「台大五號」,他發現會造成早產兒產生鉀離子過高,引發併發症風險,因而改用生理食鹽水,加上補充嬰兒所需的糖份與鈉離子,「預防併發症症比起治療更加重要。」鄭永隆在訪談中不斷強調。

事實上,新生兒早產的原因,多半是因孕婦年齡太輕,或是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又或是有不良習慣,如抽煙、喝酒、吸毒等,或是孕婦先天或後天健康狀況不良。鄭永隆說,許多早產兒的母親,都曾有流產經驗,他看過許多父母渴望產子因而不斷嘗試,十分不忍。

「只要孩子能夠活起來、母親『安全上壘』,惡性循環(流產)就能打斷,孩子便可回家、健康成長,家庭就是一個天堂。」鄭永隆回憶,自己曾接過三胞胎早產兒,都在700公克以下,其中一名孩子在24小時內死亡,另外2名則住院長達121天。當時,他每天為2名寶寶禱告,最終順利出院。後來20年來,他養成每天為加護病房早產嬰兒禱告的習慣,他也會帶著父母親一起禱告,盼孩子能夠平安出院。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在青草地上,引我走義路⋯⋯。」鄭永隆默念著,不僅替寶寶祈禱,也靠著信仰鼓舞自己,持續致力於改善新生兒們的醫療方法。

冒著風雨接生早產兒 用愛和家長、孩子互動

鄭永隆說,早產兒照顧除了專業醫療,與家長的溝通更是重要的一環,「和家長,要用愛與他們互動。」因為嬰兒還不會說話,不會表達身體狀況,面對焦急的父母,醫師就是最重要的溝通媒介。

除了告訴家長嬰兒的身體狀況、醫療處置,他也適時給予家屬心靈的慰藉。因此,鄭永隆平時和家長們都保持良好的關係,他笑說,有早產兒都已經5歲了,媽媽還是用LINE詢問孩子長痘痘等健康問題。

《良醫健康網》2020百大兒科大賞的票選活動中,過去曾受過鄭永隆醫治的早產兒家屬們,自發形成一個後援會替他投票。其中一名早產兒母親便說,她終生都不會忘記,鄭永隆在她生產的颱風夜,冒著風雨趕到醫院,讓她的兒子可以順利存活,如今這個孩子已經9歲了。

因為住得離醫院近,只要被告知當天有孕婦生產,鄭永隆總會提心吊膽的在家待命。讓他最為深刻的早產兒之一,是端木芷嵐。端木的媽媽張靚妤第一胎生產時,嬰兒因為極度早產過世; 第二胎,也就是端木芷嵐,則是在懷孕24週時出生,亦屬高危險的早產兒。那天晚上8點,接到張靚妤生產的消息,鄭永隆不得不在馬路上超車,以趕往醫院協助生產。

鄭永隆回憶,生產後隔天,端木芷嵐的抽吸導管受到痰阻塞,造成呼吸困難,巴掌大的身體,已開始發黑,他緊急趕到後,徒手按壓,途中孩子甚至一度抽筋,所幸後來慢慢恢復了血色,他的心情也才平復下來。

因為感念鄭永隆和門諾醫院的付出,身為工藝家的張靚妤,在孩子3歲大時,與廠商合作為門諾醫院發起募款活動,一天就募得了2千多萬元,為醫院汰換老舊設備,鄭永隆也與端木一家培養長久的情誼。

這樣「訓練」媽媽 安全照顧早產兒

家長通常最擔心的是早產兒的照顧問題。鄭永隆說,家長常詢問在家裡是否需準備氧氣,或是嬰兒的監測及警報系統等等。他都會建議,早產兒在達到2,300公克、醫療團隊確認安全無虞後才會出院,因此,出院後便可比照一般嬰兒照料,但為確保嬰兒的安全,盡量給予獨立的空間,避免父母睡覺時壓到或棉被矇住鼻子,影響正常呼吸。

出院前,醫療團隊會與家長面談,針對孩子的情況予以協助及評估,醫院也會對媽媽進行對嬰兒的照顧「訓練」,例如替嬰兒洗澡、餵奶及衛生教育,確保母親在出院後的照顧能力。出院後,只要是1,500克以下的新生兒,出院後一直到3歲,每6個月都需要回診評估生長發育及認知學習。結合個案師及醫院外的長照機構,給早產兒照顧的資源。

早產兒的心理健康也是醫院追蹤的重點之一。部分染色體異常的早產兒,家庭及學校給予的態度,會影響他的人格發展。過去鄭永隆也接觸過面臨家暴問題的小朋友,或是在學校中遭受霸凌,進而成為問題青年。

對於早產,鄭永隆仍然語重心長地不斷提醒,為避免早產,孕婦一定要做產檢,檢查是否有「三高」,或是抽煙、喝酒所造成的生產風險。

接生上萬名新生兒 看診30年、繼續陪伴門諾到100年

幾乎把所有時間都奉獻在照顧新生兒的鄭永隆,花蓮已成為他的第2個家。在少數的個人時間裡,鄭永隆常從位於山丘上的門諾醫院,步行到南寮海邊散步,釣魚,有時參加馬拉松,還有騎自行車。他買了一輛大行牌的老式腳踏車,20年來,騎著腳踏車往返於家裡和醫院,就這樣接生了上萬名花蓮的新生兒。

看診長達30年,鄭永隆至今仍相當熱愛自己的工作,「每天都有小朋友出生需要你來照顧,這就變成了一種使命感。」在成立72年的門諾醫院中,他已是極資深的小兒科主任,即使外界曾來邀約開業,卻從沒想過離開。問他對未來的想法?他笑了一笑說:「我要陪門諾到100年。」靦腆笑容中流露出一股堅定。

責任編輯:林筱庭
核稿編輯:呂宇真

醫師基本資料

  • 鄭永隆 醫師


  • 專長:小兒氣喘、相關呼吸系統及减敏治療、新生兒代謝性疾病、新生兒相關診斷及治療

  • 診所:花蓮門諾醫院

  • 電話:03-8241234

  • 地址:970花蓮縣花蓮市民權路44號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