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用力擤鼻涕、感冒,竟引發「中耳炎」...關鍵出在「這2大元凶」,嚴重甚至聽力受損、引發腦膜炎

疾病百科疾病百科 撰文者: 陳宛欣2020-09-03

有位6歲小朋友,最近因耳朵流出水、流膿,也一直有耳朵痛的狀況,但同時父母也覺得疑惑,小朋友耳朵沒進水,為什麼會得中耳炎?

中耳炎是中耳部位的發炎,可以只發生在一側耳朵,也可以同時在兩側耳朵發生,且可能會有耳膜紅腫,更甚耳膜破裂的情況,若無耳膜破裂、單純耳朵進水,水進不了中耳就不會引起中耳炎。而中耳炎通常是因感冒時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而常見的細菌、病毒為肺炎鏈球菌、嗜血桿菌、A型鏈球菌、金黃葡萄球菌、流感病毒、腸病毒、鼻病毒等等。

中耳炎有三種:急性中耳炎、中耳積水、慢性中耳炎

中耳炎其發病的過程若過了急性期之後,可能轉變為惡急性或慢性中耳炎:急性為0至3週,惡急性為3~12週,慢性為大於12週。

且三類症狀個有些許不同:

急性中耳炎
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造成急性中耳炎發作的原因之一,病毒、細菌經由耳咽管侵犯中耳,進而引起中耳發炎。好發在3歲以下(6~24個月大)及6至7歲的孩童。

急性中耳炎的症狀包括:(1)發燒;(2)耳痛,因中耳腔壓力會急劇增加而產生疼痛;(3)全身倦怠;(4)耳膜常為紅色且向外膨脹;(5)耳脹;(6)聽力變差;(7)耳鳴等。

另外,較小的孩童無法語言表達時,會用手抓耳朵及躁動不安來表現。

積液性中耳炎(中耳積水)
通常是急性中耳炎並沒有完全緩解,中耳持續有積液、黏液滯留,就有機會演變成積液性中耳炎,且通常沒有發燒、耳痛等症狀。

中耳積水的症狀包括:若有液体蓄積時,會有聽力損失、閉塞感、耳鳴等狀況,甚至引發學習障礙。

慢性中耳炎
持續中耳發炎超過3個月,且其中也可分成化膿性中耳炎(反覆發炎導致中耳黏膜水腫、潰瘍)及漿液性中耳炎(因耳咽管堵塞,分泌物積聚於中耳腔內導致。好發於3~6歲孩童)。

慢性中耳炎的症狀包括:(1)耳漏,有些人耳漏是持續不斷,也有人僅在感冒時才流,但當有感冒症狀時,耳漏會增加,若顏色較黃、有臭味就表示發炎程度較嚴重;(2)聽力障礙,因耳膜穿孔,導致聲音無法使鼓膜充分振動,但時間長了,聽力可能會逐漸變差,且嚴重波及內耳,恐致內耳聽覺細胞破壞,影響聽力;(3)耳膜穿孔,耳膜穿孔的位置與大小不一定。有時可看到發炎的肉芽組織、息肉或膽脂瘤;(4)頭暈,影響內耳就有可能導致頭暈的狀況;(5)耳鳴;(6)耳朵痛。

嚴重的慢性中耳炎,若伴有膽脂瘤(俗稱珍珠瘤),就可能造成顏面神經麻痺內耳炎、急性乳突炎、腦膜炎、腦膿瘍、硬腦膜下膿瘍等顱內合併症。

擤鼻涕要注意 兩側一起擤

急性中耳炎治療方式以:服用抗生素為主,若無改善或更嚴重,就要接受鼓膜切開引流手術。

中耳積水治療方式以:服用抗生素為主,若無改善或有併發症風險時,要考慮是否做鼓膜切開手術來引流積液,並放置中耳通氣管。

慢性中耳炎治療方式以:使用抗生素滴劑或手術治療為主,手術方式是先去除中耳腔或乳突腔的病灶後,重建中耳腔、聽小骨及耳膜。

預防方式除減少上呼吸道感染外,游泳、淋浴時,盡量不要讓水進入外耳道;不要單邊擤鼻涕,最好兩側一起擤,預防鼻部感染經由歐氏管傳播到中耳;若有耳漏時,需用棉花棒清乾淨外耳道;遠離二手菸的環境,還有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也要緩解鼻子發炎反應,以避免中耳炎發作。

資料來源: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
三軍總醫院
郭綜合醫院
臺中榮民總醫院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筱庭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查看全部

良醫編輯群

從頭到腳的疾病一次蒐羅,給你最完整的疾病知識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