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把醫院當Costco逛、一年丟掉193噸藥物...外科醫師簡立建:醫療惡習全因「這件事」慣出來的

「醫生 ! 之前開過的胃乳片,可以多開一些給我嗎?我胃不好。」面前這位阿婆要關上診間的門時,突然回頭說。
「不好意思!現在為胃乳片都開始改自費了!是不貴啦!你還要嗎?」
「啊!我那就不用了,家裡還有好幾罐,吃完再說吧!」

誰也沒想到,一場新冠疫情在2020年席捲世界,目前在國外仍方興未哀,衛福部長陳時中卻在此時,突然拋出調漲健保保費的議題,引起社會大眾驚訝,因為多數民眾正在慢慢從疫情衝擊的經濟傷害恢復中。不知為何,一些以前要求嚴格管控醫療支出的大老,十幾年前不顧民怨極力推行「總額給付制度」,最近卻紛紛出言支持漲健保費。

但是真的只有「全面調漲保費」這個選項嗎?它只能一道是非題嗎?

台灣醫療的可近性世界數一數二,但是這十幾年來的總額給付制度,讓醫療發展受到嚴重影響,沒有自費項目的急重症醫療更是受到排擠。健保署又很少從民眾端的看診量來管理,導致一些超昂貴的標靶藥、抗排斥藥物,領回去也不吃,台灣民眾一年丟掉193噸的藥物,而每人每年門診次數則是很多國家二倍。

這導致一般門診常常看診時間只能有短短五分鐘,品質自然堪慮。三年前,健保署又突然只從醫院端來限制門診量,要求一年減少2%,連續五年要減少10%。這樣單從「醫療供給面」、鋸箭式的的做法,只是徒然讓某些醫院用一些表面的因應方式(門前診所、轉到分院)來處理,效果自然有限,怨聲載道。

真實世界是最好的實驗室,大家談到如何降低不必要之醫療浪費,總是覺得很難。但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瞬間讓各大醫院急門診量減少了約三成,讓過去一直希望推動的門診減量目標,立刻達成。而在過去這幾個的國民死亡亡人數,居然還少於過去同一時間,可見這三成左右的門診在醫療需求性上並不是那麼高。所以,未來的健保費用, 如果只給付「必要」與部分「需要」的醫療服務,還需要漲健保費嗎?

這個不是沒有證據的。我們知道,「手術」可能是民眾覺得是比較需要的醫療服務,因為聽到要開刀,民眾總是會猶豫再三,真的不開刀不行,才會簽下同意書。平常一堆輕微撞到頭,來急診室要求做電腦斷層,即使有輻射線也不怕。

可是,當一個年輕男子劇烈腹痛發燒噁心兩天,醫師做完電腦斷層懷疑是闌尾炎建議手術時,病人與家屬還是一直要求解釋,「真的是闌尾炎嗎?不能不開刀嗎?不能只打消炎針就好嗎?」可見台灣人對於手術相對慎重, 不會隨隨便便接受手術。

然而,排除一些小手術,台灣民眾一年健保總支花出在外科手術費用上,一年竟然花費不到200億,不到總健保費的3%!

健保署長李伯璋在四年前,才因為「急重難罕」資源不足才將健保費略有調整,其實,就算全調高一倍,也不過分;因為過去外界總以為「醫師開刀有收紅包」,有很多額外收入,現在已經幾乎不可能。

1
2
單頁閱讀
醫勞盟

醫勞盟

查看全部

醫勞盟及其醫師們

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為臺灣的公益性社團法人,是一個主要由醫師及護理師自發組成的醫療改革組織。

延伸閱讀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