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分泌腫瘤千變症狀如木馬屠城,早期檢測揪出隱藏殺手

醫療線上醫療線上 撰文者: 醫療專家群2020-11-18

十大警訊透端倪,小毛病勿輕忽

古希臘傳說故事-木馬屠城記講述將士兵藏在木馬肚內,讓敵人放下戒心後攻其不備的故事;不易察覺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正是如此,發病初期沒有特別明顯的症狀,潛伏在身體中緩慢成長,直到開始對健康造成威脅、身體被擊潰時才被發現,但這時腫瘤通常已經長到一定的程度,甚至開始擴散至其他器官。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沈延盛院長表示,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賈伯斯,他罹患罕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後因癌症惡化大幅擴散而過世。還有一位令沈院長印象深刻的病患,他在罹患升糖素瘤後,體重從原本的120公斤,一下子瘦到75公斤,血糖超標、全身起紅疹,沈院長利用多管齊下的治療方式,讓病患的胰臟腫瘤逐漸縮小,血糖恢復正常,再度重回原本的正常生活,而今已歷經六年的時間,病患仍舊生龍活虎。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沈延盛院長(右)表示,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賈伯斯,他罹患罕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後因癌症惡化大幅擴散而過世。

神經內分泌腫瘤約有六成發生於腸胃道消化系統,三成發生於肺部的一種罕見疾病,由於它會因為腫瘤的部位、分泌荷爾蒙的不同,而展現不同的症狀,讓不知情的患者以為自己只是感冒、腸胃炎等小病症而輕忽,導致病情的延誤治療,因此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以斑馬為其標誌,就是意謂其態樣難以辨識之意。

其實,神經內分泌腫瘤有十大警訊,包括會造成嚴重飢餓感的低血糖、盜汗、熱潮紅、慢性腹瀉、反覆胃潰瘍或多發性胃潰瘍、咳嗽、心悸、氣喘、發熱、皮膚炎等問題,除了低血糖之外,其他都屬於很常見的小毛病,所以較容易被輕忽,或誤以為是其他疾病。沈延盛院長提醒,如果非糖尿病患者,但卻有找不出原因的低血糖問題,或是合併上述幾項症狀,就要特別留意告知醫生,尤其當這些症狀經治療3至6個月都不見好轉、反覆發生時,有經驗的醫生,就會安排做進一步的相關檢查,如抽血、大腸鏡、胃鏡、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攝影以及切片檢查等方式,都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多科醫療團隊來助攻,贏得漂亮的生命戰役

神經內分泌腫瘤又可分類為腫瘤細胞會製造內分泌的「功能性」,以及不足以產生內分泌異常症狀的「非功能性」兩種。「功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較明顯,也因此較容易被察覺,而「非功能性」類的初期症狀則十分輕微,甚至完全沒有任何症狀,直到腫瘤變大壓迫到附近器官,而造成腹悶、腹痛等症狀時才可能被發現。一般而言,從發病到確診時間約為5到7年,如果平常有進行定期健康檢查的人,也較容易在惡性度較低或腫瘤尚未轉移前被發現。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血液腫瘤科顏家瑞醫師指出,若組織切片為分化良好(G1)或是分化中度(G2),通常會建議病人手術或合併長效型體抑素治療,便能有效控制腫瘤惡化,同時病患仍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但若為分化不良期別(G3)及以上,因惡性度高,則必需考慮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但即使晚期才發現,治療效果仍比一般腫瘤來得好。顏家瑞醫師治療案例中,曾有位18歲的女大生,發現時已是惡性腫瘤且多發性轉移到肝臟和直腸,但經過治療至今已八年,不但病情控制得宜,還結婚生了兩個小孩,就是因為她相信醫療團隊且配合治療,才能讓這個疾病有效被控制。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血液腫瘤科顏家瑞醫師(左)指出,若組織切片為分化良好或是分化中度,通常會建議病人手術或合併長效型體抑素治療,便能有效控制腫瘤惡化,同時病患仍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而患者們不必太過驚慌,神經內分泌腫瘤通常病程緩慢、存活率高,加上檢測與治療技術不斷再進化,醫生可以治療的武器相當多,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性治療、藥物治療等方式,診斷與治療也需要整合多科別的醫療團隊,包括腸胃科、內外科、腫瘤科通力合作,因此只要醫生團隊與病患間彼此信賴,做好良好的溝通和討論,透過積極正確的治療,就能避免身體像特洛伊城堡一樣,被疾病所攻陷,勇敢打贏這場生命之戰!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醫療線上

醫療線上

查看全部

醫療專家群

提供醫療專家們對於各種常見病症及保健資訊的經驗分享與專業看法。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