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胖就是真的胖!恐及早導致三高、脂肪肝問題...醫師教你「三招」改善兒童肥胖

台灣兒科醫學會表示,小時候的肥胖,可能造成長大有三高等慢性病問題。

醫藥新聞醫藥新聞 撰文者: 合作專家群2021-03-30

別再說小時候胖不是胖!許多人總用這句話安慰胖小孩,但若小時候缺乏體位管理概念,長大後罹患慢性病的可能性將增加,甚至可能造成一輩子的健康負擔。

15歲的小晴(化名),從小就是「白白肉肉的」,高一入學檢查時身高164.3公分、體重70.5公斤(BMI為 26.12 kg/m2),空腹血糖高達296 mg/dL,經轉介至醫院後確診為第2型糖尿病,目前在兒童內分泌科規律治療中,病情控制良好。

16歲的阿凱(化名)在同學之間食量顯得特別大,家長一直覺得男生「高高壯壯」也沒什麼不好,直到收到學校體檢報告,身高172公分、體重139.4公斤,BMI值已飆高到47.12 kg/m2,屬於極度肥胖,不但有「三高」還有脂肪肝的問題,現在已透過營養師規劃專屬飲食與生活計畫,體重穩定控制中。

台灣兒科醫學會在兒童節前夕舉辦「支持與鼓勵、推動體位管理」記者會,馬偕兒童醫院小兒胃腸科資深主治醫師楊俊仁在會中發表上述兩個案例。楊俊仁表示,肥胖帶來的健康問題不論年齡大小都值得重視,在解決肥胖問題的同時,更需要挖出背後可能潛藏的疾病,以阿凱為例,肝功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尿酸都偏高,腹部超音波顯示已有脂肪肝及纖維化,若再漠視體重管理問題,不排除還有其他疾病的危險因子蓄勢待發。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醫師表示,愈來愈多研究證實,兒童時期過重與肥胖會增加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慢性疾病風險,甚至也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與學習;因此,家長應更重視孩子的體位管理,因為「小時候胖真的就是胖」,慢性病的危險因子增加,將形成一輩子的健康負擔。

依據WHO肥胖盛行率定義計算,我國5~19歲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由2015~2018年的11.4%降低至2016~2019年的11.2%,與APEC國家相比由第十名降至第十一名,在APEC亞洲國家中也由第四名降至第五名。雖然整體排名有略為下降趨勢,但降幅太低,台灣下一代的肥胖盛行率問題,仍需各界高度重視與努力改善。

有鑑於此,2017年台灣兒科醫學會承接國民健康署計畫案,以實證醫學的方式,進行臨床問題證據等級強度的判定,編撰「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提供臨床醫療工作者使用,讓兒童過重與肥胖的預防及治療上,能有共同的依據及參考工具。

指引內容涵蓋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流行病學與影響因素、肥胖與疾病之關係、兒童肥胖的臨床評估、兒童肥胖臨床治療概論、肥胖介入(飲食及體能活動介入)、兒童肥胖整體預防策略、肥胖兒童之學校健康促進策略,並建立醫療院所兒童肥胖防治篩檢與處理流程等,提供最新且具有實證性的醫療照護建議。

維持良好體位的生活建議為「健康吃、睡眠足、運動多」。對於體位達到肥胖、尤其是極度肥胖的兒童,建議要就醫進行專業評估,台灣兒科醫學會鄭重呼籲,學校或社會對體重過重、肥胖的孩子不應污名化與歧視,以免導致於他們不敢就醫或根本不敢討論如何控制體重,當較大的孩子自己對體重有疑慮或是家人帶著孩子就醫時,應給予支持與鼓勵,並由兒科醫師以「三大專業評估步驟」給予協助。

第一步:評估體位及危險因子,內容包含飲食、運動等行為及態度,有無家族或基因之危險因素,並藉由身體檢查了解是否有潛在疾病。

第二步:評估是否併發代謝異常,依相關的危險因素,決定是否安排進一步的血液檢查,例如飯前血糖、血脂、肝功能等。

第三步:進行階段式治療與轉介。

計算BMI(身體質量指數)是最簡單方便的監測指標,國民健康署特別建置「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可以快速計算並檢定體位。當BMI超過該年齡層的九五百分位以上時,即為肥胖,建議兒童應有量身高體重及計算BMI的習慣,面對肥胖已是全球性的「疾病」,有體位管理問題的孩子,愈早接受專業治療與定期追蹤,愈能免於疾病的威脅。

看更多關於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
1. 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
2.「兒童及青少年肥胖防治(健康體位)」單張
3. 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
4. 兒童與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建議值

責任編輯:林筱庭
核稿編輯:呂宇真

醫藥新聞

醫藥新聞

查看全部

合作專家群

匯集最關鍵的醫藥新知,以及不斷更新的醫藥新聞,替你找到最佳的健康指引。

字級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