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只是長期消化不良?小心「胃」成癌細胞溫床!腸胃科醫師吳文傑:逆轉癌前病變,就靠「這種營養素」

我碰過一位六十多歲的計程車司機,他長期有腹脹、打嗝的困擾,但都是自己買成藥吃。後來,因為火燒心變得比以往嚴重,才來掛號看診。我看他身形略顯瘦小,不太像一般胃食道逆流的肥胖體型。由於他菸癮數十年,小心起見我替他做了胃鏡檢查。

檢查結果發現他的胃壁就像野柳地質公園裡的蕈狀岩一樣,凹凹凸凸,坑坑洞洞,而且分布區域很廣,胃本體及胃竇都有一樣的情形,我在其中一個凹洞中懷疑有病變病兆,做了多塊的切片並送至病理化驗。

原來,他的胃不僅有幽門桿菌感染,透過切片結果確診是腸化生合併早期癌變。所幸發現得早,後來用胃鏡手術切除腸化生細胞,並請他定期回診追蹤,直到現在都未有復發,可謂不幸中的大幸。

正常情況下,在對的地方、長對的黏膜、做對的事,各司其職,彼此之間相安無事。萬一胃黏膜因故發生變異,本來應該長胃黏膜細胞的胃,長出了不應該出現在胃部的「腸黏膜上皮細胞」,就是所謂的胃腸上皮化生。腸黏膜本身並沒有錯,但長錯地方就大錯特錯。

為什麼胃裡會長出腸黏膜?

當胃黏膜持續被破壞、受損,就會引起胃黏膜慢性發炎。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態,會使身體的免疫系統功能變差,甚至成為癌細胞成長的溫床。當然從慢性發炎走到胃癌這一步,絕對不是一蹴可幾,而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栽培」,其中包括胃腸上皮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的出現,這是胃癌從無到有的一個現象,屬於胃癌的癌前病變

誰是腸化生的高危險群?

根據統計數據發現,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發生率約有10至24%。腸化生的發生與很多因素相關,其中幽門桿菌感染、有菸癮或酒癮、缺乏必需維生素等,是導致腸化生很常見的危險因素。正常的胃黏膜會透過前體細胞(precursor cells)的分裂達到再生,目的在於維持胃黏膜經常性的更新,當舊黏膜脫落的時候,長出來的新黏膜補上去,能使胃黏膜的保護機制持續存在著。不過,這個「除舊布新」的循環具有一定的頻率,在正常的狀態下,大約每三天進行一次,如果太「操」就可能會出問題。

慢性發炎是腸化生現象的前身

「休息,是為了走更更長的路。」這句話不只放諸四海皆適用,也很適合用在身體的器官上。很多時候,胃黏膜細胞的過勞是建立在慢性發炎上。胃就像人一樣,該休息的時候就要休息,經年累月跟陀螺一樣轉個不停,在精疲力盡的狀態持續工作,久了,是會生病的。當胃為了要修復因為慢性發炎而受損的胃黏膜細胞,前體細胞必須經久不息的分裂再分裂,才能一直有新生的黏膜來填補被破壞的傷口,這種超出負荷的運轉,很容易導致基因的變異,長出不符合期待的腸上皮化生。

當慢性胃炎演變成萎縮性胃炎

1
2
3
單頁閱讀
吳文傑醫師的健康筆記

吳文傑醫師的健康筆記

查看全部

吳文傑

Podcast:吳文傑醫師│Dr. J 健聲房
YouTube:吳文傑醫師的健康筆記
專注在胃腸疾病最先進的診斷及手術治療, 並成立了國內第一家胃食道逆流診治中心。著有博客來年度top50醫療保健書《跨科會診 終結胃食道逆流》。當胃部健康亮紅燈,全身器官將受牽連,因此即使出了診間,生活中亦必須保持好習慣。我將會在這邊分享可信可靠的衛教資訊,解答您所關心的各種「消化道」大小事。

延伸閱讀


字級100%